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资源>宁波记忆>四明记忆
【甬城逸事】宁波街巷名称由来
发布时间:2018-04-20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韩莲亭

我在搜集、整理《宁波老城区街巷古今变迁》之时,发现宁波老城区(包括原海曙、江东、江北三个老城区)街巷的命名非常有特色,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一、以宁波旧时城门命名。有东门街、东渡路、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渔浦巷等。

宁波原旧城六门为:东渡门(即东门)、灵桥门、长春门(即南门)、望京门(即西门)、永丰门(即北门)、和义门(即盐仓门),上世纪二十年代期间,宁波拆罗城后,在原城墙基础上建起东渡路、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六条马路,统称“环城马路”。

东门街即今中山东路,约在今江厦桥西墩处,东门街与其东首的东渡路就是以其东头有东渡门而得名。

灵桥路约建在今江厦街与灵桥路、药行街交汇处的灵桥西墩,北端东侧有灵桥门和始建于公元823年的灵桥(浮桥),就以此命名。

长春路的东南端有长春门(即南门),今立交路北口西南侧旧有长春观。《鄞县通志》载:“长春门取义于(明)高宪敏公闶之长春观”。

望京路南端有望京门(西门),元延祐(1314-1320)《四明志》载:“迎恩门,城西门,旧名朝京。(宋)庆元(1195-1196)中,守郑兴裔更名‘望京’。”意为遥望京城,不忘皇恩,望京路由此得名。

永丰路在今永丰西路东端,永丰路的西北端有永丰门(北门)。从这里运粮可至城中永丰库,路就以此命名。今华美苑所用砖即是拆北城时的城砖,其门楼亦仿造成永丰门式样。

和义路西首有和义门(又名盐仓门),路即以此命名。在今和义大道东边,原战船街游泳池旁有渔浦巷,其巷北临姚江处原有宋时设立的渔浦门,门外曾有渔浦门码头。2004年在此发掘出南宋木制海船,证实这里曾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海丝”贸易港口码头。

二、以方位命名。宁波东西南北四城门外有四郊,所以就有了东郊路、南郊路、西郊路、北郊路(今永丰西路沿姚江一段,从电业局、华美苑路口起直至姚江大闸,旧称北郊路)。解放初还曾有东郊乡、西郊乡、北郊乡的建制。

江北区的外马路,由于紧靠甬江,在陆地的最外面,因而命名;而中马路建在外马路的里侧,后马路(今人民路)又在中马路的里面,所以两条马路就依次命名。

今海曙区府正大门,原是鄞县县衙大门。因此旧时称大门东边的路为县东街,大门西边就叫县西街,正对县衙大门的就叫县前街。

三、以名人故居或其事迹、职务(包括谥号)命名。苍水街,它是为纪念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张煌言,字苍水而命名。忠介街(今七塔寺前,原从江东北路至彩虹北路一段小街,现扩建成百丈路一部分),也是为了纪念明末抗清民族英雄钱肃乐,因其谥号“忠介”而命名。江北区文教街道的三忠巷内原有“三忠坟”,埋葬明末清初三位抗清义士的残骸:董志宁柩(内失右足)、冯京第臂、王翊的头。1999年迁坟至慈城,今在原址三忠巷幼儿园操场西北侧立一碑纪念之。而“三忠巷”也作为地名保留下来。

官巷俗称“郎官第”。因巷内有明永乐年间(1403-1423)诰赠奉政大夫、刑部员外郎陈旷的府第;另有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翰林院编修、山西学政、吏部右侍郎张家骧府第(原郎官巷13号墙门,俗称“张家大厅”),因而名为郎官巷。

尚书街则是在其东北侧有屠滽的尚书第(今尚有部分故址遗存)而命名。崔衙街因永乐年间(1403-1424)崔林长子崔志道荫其父佐太祖之功,袭宁波卫指挥同知,置崔指挥衙于此,故名;三法卿巷,在旧药行街与开明街交汇处的西北侧,是为纪念明大司寇屠侨为大理寺卿时所立,大理寺卿又称三法卿,故名;孝闻街、孝闻巷因有宋孝子杨庆故居而得名;念书巷内有宋末大儒王应麟的故居,王应麟在家时常书声琅琅,因而巷以此名。

桂井街、巷,清光绪《鄞县志》载:“陆庭桂井,在月湖西,(明)给谏陆懋龙宅。老枝蟠虬高结,环围如井。”从此,这儿就称为“桂井”或“桂花井”。现有一井即称为“桂井”,深藏在桂井街5号后门的墙壁内,因以此命名街巷。

迎凤街,据《宁波府简要志》和《鄞县志》载: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皇后病重,太医无策,特诏告天下,求名医到汴京诊治。皇榜贴到明州,被四明名医臧立中揭下。他到京城后,手到病治,皇后康复如初。因家中有老母需其照顾,徽宗特准他回甬,并下诏拨国库银为他在日湖建宅、立石牌坊一座。作为书法家的徽宗,诏书中“允”字势若凤尾,时人称为“凤诏”,因此牌坊也被称为“迎凤坊”。牌坊附近有府东河,紧傍牌坊又造一桥名“迎凤桥”。至民国十九年(1930)填府东河扩路时虽拆除坊与桥,仍名为迎凤街。街东段北侧有“水仓”,是填府东河时的遗留段,由巷内陈家出钱整修而成,因名“陈家水仓”。而“水仓”边的小巷,也因而名为水仓巷。

四、以街巷的特色命名。县学街,民国《鄞县通志》载:“县学街,旧名县学前、郡庙前、石柱桥跟”,后以县学学宫所在地定名,称县学街,相沿至今。鄞县县学创办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是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办的第一件大事。他以原鄞县孔庙为学宫,聘慈溪杜醇(“庆历五先生”之一)为师,创立县学。从此四明学子文风蔚然。其址即今市第一医院内,现一院牌楼式后大门,即是原县学大门。

碶闸街,因旧时廿条桥下北首有碶闸,当日蓄淡水以灌田,于勾(句)江之尾设碶。至建(罗)城后,为便于漕运,始开河直至山姜桥(在东渡门内),与进城江浦相接,迁碶于东门。渐次变江为河,而名仍其旧,街因此名之。

中营巷、右营巷、后营巷、君子街这四条街巷内旧有中营、右营、后营、君子营四营官兵驻扎,因以名此四街巷;柳汀街则是因街上有月湖十洲之一的“柳汀”,故名之;马园路据传这里曾是南宋丞相史弥远养马之处,后即用以名村,而路因村名;联丰路因其从原西郊乡联丰村的农田上修建而成,故名;粮丰街、范江岸路皆类此。

大沙泥街、小沙泥街是因唐时建造天封塔,堆沙泥为建塔的脚手架,待塔建成,再将沙泥放在塔的附近,而堆沙之处后遂名为大沙泥街、小沙泥街。

云石街西端路中间旧有“云石”,略高出地面,据传是四明山余脉,街因此得名;偃月街因其旁靠月湖,旧为月湖三堤之一的“偃月堤”,因堤得名。

筱墙巷内有“筱墙遗址碑”。筱墙,即是东晋隆安四年(400),刘牢之为防堵孙恩起义军所筑的宁城最初的城墙。《乾道图经》载:“西城外有城基,上生筱竹,俗称筱墙”,巷因此得名。

三市路,甬水桥边南郊路,从明天顺二年(1458)确定“甬水桥里”的“南廓墟”,每逢三、八为集市,称为“长春门外南廓市”,俗称“三市”,延续至今。路即因“三市”而得名。

演武街因旧时在这里设有“大校场”及“演武厅”,故名;周(舟)宿渡路,因旧时这里有奉化江上的“舟宿渡”而得名,“周”乃“舟”之谐音。

梅园巷,因南宋楼钥族孙、诗人楼枎在其地种白梅作为文友们的聚会雅地,称之“梅麓”。后在元末,有一梅姓大户人家小妾在此削发出家,遂名为“梅园庵”。至民国十八年(1929)历经修葺的梅园庵还在,因名其旁巷为梅园巷。

南郊路边曾有南社坛巷,咏归路曾称西社坛巷,都因那儿曾建有“社稷坛”而命名。塔前街在天封塔前,故名;塔影巷,因天封塔影投射至此,故名。


【甬城逸事】宁波街巷名称由来
发布时间:2018-04-20 来源:
/韩莲亭

我在搜集、整理《宁波老城区街巷古今变迁》之时,发现宁波老城区(包括原海曙、江东、江北三个老城区)街巷的命名非常有特色,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一、以宁波旧时城门命名。有东门街、东渡路、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渔浦巷等。

宁波原旧城六门为:东渡门(即东门)、灵桥门、长春门(即南门)、望京门(即西门)、永丰门(即北门)、和义门(即盐仓门),上世纪二十年代期间,宁波拆罗城后,在原城墙基础上建起东渡路、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六条马路,统称“环城马路”。

东门街即今中山东路,约在今江厦桥西墩处,东门街与其东首的东渡路就是以其东头有东渡门而得名。

灵桥路约建在今江厦街与灵桥路、药行街交汇处的灵桥西墩,北端东侧有灵桥门和始建于公元823年的灵桥(浮桥),就以此命名。

长春路的东南端有长春门(即南门),今立交路北口西南侧旧有长春观。《鄞县通志》载:“长春门取义于(明)高宪敏公闶之长春观”。

望京路南端有望京门(西门),元延祐(1314-1320)《四明志》载:“迎恩门,城西门,旧名朝京。(宋)庆元(1195-1196)中,守郑兴裔更名‘望京’。”意为遥望京城,不忘皇恩,望京路由此得名。

永丰路在今永丰西路东端,永丰路的西北端有永丰门(北门)。从这里运粮可至城中永丰库,路就以此命名。今华美苑所用砖即是拆北城时的城砖,其门楼亦仿造成永丰门式样。

和义路西首有和义门(又名盐仓门),路即以此命名。在今和义大道东边,原战船街游泳池旁有渔浦巷,其巷北临姚江处原有宋时设立的渔浦门,门外曾有渔浦门码头。2004年在此发掘出南宋木制海船,证实这里曾是我国一处重要的“海丝”贸易港口码头。

二、以方位命名。宁波东西南北四城门外有四郊,所以就有了东郊路、南郊路、西郊路、北郊路(今永丰西路沿姚江一段,从电业局、华美苑路口起直至姚江大闸,旧称北郊路)。解放初还曾有东郊乡、西郊乡、北郊乡的建制。

江北区的外马路,由于紧靠甬江,在陆地的最外面,因而命名;而中马路建在外马路的里侧,后马路(今人民路)又在中马路的里面,所以两条马路就依次命名。

今海曙区府正大门,原是鄞县县衙大门。因此旧时称大门东边的路为县东街,大门西边就叫县西街,正对县衙大门的就叫县前街。

三、以名人故居或其事迹、职务(包括谥号)命名。苍水街,它是为纪念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张煌言,字苍水而命名。忠介街(今七塔寺前,原从江东北路至彩虹北路一段小街,现扩建成百丈路一部分),也是为了纪念明末抗清民族英雄钱肃乐,因其谥号“忠介”而命名。江北区文教街道的三忠巷内原有“三忠坟”,埋葬明末清初三位抗清义士的残骸:董志宁柩(内失右足)、冯京第臂、王翊的头。1999年迁坟至慈城,今在原址三忠巷幼儿园操场西北侧立一碑纪念之。而“三忠巷”也作为地名保留下来。

官巷俗称“郎官第”。因巷内有明永乐年间(1403-1423)诰赠奉政大夫、刑部员外郎陈旷的府第;另有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翰林院编修、山西学政、吏部右侍郎张家骧府第(原郎官巷13号墙门,俗称“张家大厅”),因而名为郎官巷。

尚书街则是在其东北侧有屠滽的尚书第(今尚有部分故址遗存)而命名。崔衙街因永乐年间(1403-1424)崔林长子崔志道荫其父佐太祖之功,袭宁波卫指挥同知,置崔指挥衙于此,故名;三法卿巷,在旧药行街与开明街交汇处的西北侧,是为纪念明大司寇屠侨为大理寺卿时所立,大理寺卿又称三法卿,故名;孝闻街、孝闻巷因有宋孝子杨庆故居而得名;念书巷内有宋末大儒王应麟的故居,王应麟在家时常书声琅琅,因而巷以此名。

桂井街、巷,清光绪《鄞县志》载:“陆庭桂井,在月湖西,(明)给谏陆懋龙宅。老枝蟠虬高结,环围如井。”从此,这儿就称为“桂井”或“桂花井”。现有一井即称为“桂井”,深藏在桂井街5号后门的墙壁内,因以此命名街巷。

迎凤街,据《宁波府简要志》和《鄞县志》载: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皇后病重,太医无策,特诏告天下,求名医到汴京诊治。皇榜贴到明州,被四明名医臧立中揭下。他到京城后,手到病治,皇后康复如初。因家中有老母需其照顾,徽宗特准他回甬,并下诏拨国库银为他在日湖建宅、立石牌坊一座。作为书法家的徽宗,诏书中“允”字势若凤尾,时人称为“凤诏”,因此牌坊也被称为“迎凤坊”。牌坊附近有府东河,紧傍牌坊又造一桥名“迎凤桥”。至民国十九年(1930)填府东河扩路时虽拆除坊与桥,仍名为迎凤街。街东段北侧有“水仓”,是填府东河时的遗留段,由巷内陈家出钱整修而成,因名“陈家水仓”。而“水仓”边的小巷,也因而名为水仓巷。

四、以街巷的特色命名。县学街,民国《鄞县通志》载:“县学街,旧名县学前、郡庙前、石柱桥跟”,后以县学学宫所在地定名,称县学街,相沿至今。鄞县县学创办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是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办的第一件大事。他以原鄞县孔庙为学宫,聘慈溪杜醇(“庆历五先生”之一)为师,创立县学。从此四明学子文风蔚然。其址即今市第一医院内,现一院牌楼式后大门,即是原县学大门。

碶闸街,因旧时廿条桥下北首有碶闸,当日蓄淡水以灌田,于勾(句)江之尾设碶。至建(罗)城后,为便于漕运,始开河直至山姜桥(在东渡门内),与进城江浦相接,迁碶于东门。渐次变江为河,而名仍其旧,街因此名之。

中营巷、右营巷、后营巷、君子街这四条街巷内旧有中营、右营、后营、君子营四营官兵驻扎,因以名此四街巷;柳汀街则是因街上有月湖十洲之一的“柳汀”,故名之;马园路据传这里曾是南宋丞相史弥远养马之处,后即用以名村,而路因村名;联丰路因其从原西郊乡联丰村的农田上修建而成,故名;粮丰街、范江岸路皆类此。

大沙泥街、小沙泥街是因唐时建造天封塔,堆沙泥为建塔的脚手架,待塔建成,再将沙泥放在塔的附近,而堆沙之处后遂名为大沙泥街、小沙泥街。

云石街西端路中间旧有“云石”,略高出地面,据传是四明山余脉,街因此得名;偃月街因其旁靠月湖,旧为月湖三堤之一的“偃月堤”,因堤得名。

筱墙巷内有“筱墙遗址碑”。筱墙,即是东晋隆安四年(400),刘牢之为防堵孙恩起义军所筑的宁城最初的城墙。《乾道图经》载:“西城外有城基,上生筱竹,俗称筱墙”,巷因此得名。

三市路,甬水桥边南郊路,从明天顺二年(1458)确定“甬水桥里”的“南廓墟”,每逢三、八为集市,称为“长春门外南廓市”,俗称“三市”,延续至今。路即因“三市”而得名。

演武街因旧时在这里设有“大校场”及“演武厅”,故名;周(舟)宿渡路,因旧时这里有奉化江上的“舟宿渡”而得名,“周”乃“舟”之谐音。

梅园巷,因南宋楼钥族孙、诗人楼枎在其地种白梅作为文友们的聚会雅地,称之“梅麓”。后在元末,有一梅姓大户人家小妾在此削发出家,遂名为“梅园庵”。至民国十八年(1929)历经修葺的梅园庵还在,因名其旁巷为梅园巷。

南郊路边曾有南社坛巷,咏归路曾称西社坛巷,都因那儿曾建有“社稷坛”而命名。塔前街在天封塔前,故名;塔影巷,因天封塔影投射至此,故名。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