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互动>知识大厅>档案史话
跟着热播剧学知识
发布时间:2020-06-20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昨天迎来了大结局,近年来以宋朝为背景的剧集比较罕见,本剧又汇集了好几位当红明星,所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直占据各大媒体话题,收视率居高不下。这部剧之所以能在一众古装剧中突出,还是因为是部良心剧。除了前段时间,台词有点瑕疵之外,人物造型、画面、民俗、服饰等还是相当用心,算是高度还原了宋朝历史。整部剧呈现出一种古朴雅致,低调内敛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汉唐文化最常被提起。这是因为汉唐在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时期。宋代艺术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史上也占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说,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进,在不断地开拓、丰富、提炼、完善之后,到了宋代,中华艺术之河流入了一个集大成的时代。虽然在疆土、国运、气势、境界方面,宋代不如汉唐的博大开阔、沉雄浑厚。然而,它却以郁郁乎文哉的君子风范、厚积薄发的文化修养、幽雅醇清的艺术气质、丰富细腻的审美感受,通过全面而又极富时代特色的创造,修建起一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殿堂,从而得以彪炳史册,辉映千古。我们来跟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剧一起学习些许历史知识。 

盛家举家搬到汴京,请了庄学究到家中教孩子念书,课堂上身份最尊贵的就是齐小公爷,而此时的男主角“顾二”顾廷烨正在白鹿洞学院念书,之后才转到盛家学堂念书。因为有“外男”,所以盛家的学堂上,女孩虽然也能去听课,但是男孩女孩之间用屏风挡着。 

小公爷齐衡是剧中的第二男主角,是国公府的独子,以后是要继承爵位的。从小在父母保护下长大,风度翩翩,文采斐然,自己更是目若朗星,面如冠玉的人中翘楚,就是这样一个家世显赫的人,却去了五品小官盛家念书,是为了什么呢?笔者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齐衡去盛家读书是因为盛家请了庄学究来教书,庄学究是京城中数一数二的名师大儒。剧中不止一次提及当朝重文轻武,也就是说,读书人是更受欢迎的,既然是大儒,想必名望不低,能邀请他出山教书的人不多;另外,庄学究年岁已大,必然不会轻易出山的。 

所以齐家才会不顾身份尊卑,让身为小公爷的齐衡到盛家读书。 

IMG_256 

第二,齐衡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科考来获得仕途,而不是靠祖上的庇护。虽然齐衡表面上看,家世显赫,可实际上,齐家一族并没有表面上看的那么风光,齐衡的父亲只是一个虚职,虽说齐衡是齐家的独子,齐国公的爵位最后自然会由齐衡继承,可说到底,依旧是虚职,没有实权。只有通过科考之路,一步一步的走入官场,掌握实权,才有可能壮大齐家一脉,加上齐衡也是上进之人,他会想要通过科考证明自己的才情也不奇怪。另外,盛家家长虽然是五品小官,但是盛家可以说是书香门第的,盛老爷本身就是科举出身,为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是请了大儒来教孩子读书。 

第三,齐衡的母亲平宁郡主同意小公爷去读书,还考虑了其他因素。因为盛家的门户比国公府小的多,齐衡在盛家读书,不用担心别人对他不敬,也不用担心他喜欢上盛家的姑娘,因为盛家的姑娘在她眼里是进不了国公府的。 

在剧中,庄学究的几位学生,的确都学有所成,盛家嫡子盛长柏第一次参加科举,就中了进士;齐衡第一次科举虽然名落孙山,但是第二次科举也中了进士;男主顾廷烨第一次参加科举虽然成绩也很好,但是因为他的家庭拖累而被除名,后来走上了武将之路。 

其实,在宋朝,嘉定已经有了县学书院。根据《嘉定县志》记载:宋嘉定十二年(1219),也就是嘉定建县的第三年,知县高衍孙在县治南一里创办县学。入学生员,宋、元两代无定额。明洪武十三年(1380),取由官府供给廪膳费的廪生20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又取廪生名额外的增生20名;明正统十年(1445),始取初进学的附生,名额无考。此后,生员名额时有增减。清雍正二年(1724),取武童15名。清咸丰六年(1856),秦兆兰按每捐银2000两扩充学额1名的成例,助银3.2万两,但仅扩充学额3名。 

明朝开始嘉定有了社学私塾。根据《嘉定县志》记载:明成化五年(1469),知县洪冕在西门登云桥创办四门小学,为嘉定县有社学之始。明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李资坤置田80亩,重建四门小学,置地771亩、房舍330楹,在南翔、纪王、黄渡、外冈、葛隆、安亭、徐家行,以及广福、真如、大场、江湾、罗店、杨家行、月浦、高桥等16个乡镇各设小学1所。至明崇祯年间,社学多数为豪门踞为世业。清嘉庆十三年(1808),知县吴桓在当湖书院附设当湖小学1所。 

嘉定素有“教化嘉定”之美誉,就是因为嘉定历来重视教育。自宋迄清,境内经济渐趋繁荣,随之重教重文之风日盛,有影响的文化世族陆续出现。科第不绝,儒风不衰。根据《嘉定县志》的记载:宋朝嘉定籍进士12名,宋朝嘉定籍进士103人、举人203名,宋朝嘉定籍进士77名(其中状元3名,占全国114名状元的2.6%)、举人327名。这些进士、举人,有的进入政界,成为廉政勤政的名宦,有的是全国著名的文化名人;有的则两者兼而有之。元初学正王子昭,捐田2700亩助学,开嘉定兴学育才之先河。明正德、嘉靖年间的朱鹤,首创嘉定派竹刻。明天启年间,官居兵部职方主事的孙元化,吸取西方科学技术,研制火器成绩卓著。明末清初,侯峒曾、黄淳耀率领嘉定义兵抗击满族统治者民族压迫的英勇业绩,连同“嘉定三屠”载入史册。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史学巨子钱大昕、王鸣盛,著作宏富,是乾嘉学派的佼佼者,对现代的学术思想,仍有较深影响。清代还有王敬铭的诗画、王初桐的著作,均在国内负有盛名。 

钱大昕先生象 

钱大昕画像 

15726ca3a3eae8ffa8a29e0cb5aeed0 

馆藏钱大昕部分作品 

部分内容摘自《嘉定县志》 


跟着热播剧学知识
发布时间:2020-06-20 来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昨天迎来了大结局,近年来以宋朝为背景的剧集比较罕见,本剧又汇集了好几位当红明星,所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直占据各大媒体话题,收视率居高不下。这部剧之所以能在一众古装剧中突出,还是因为是部良心剧。除了前段时间,台词有点瑕疵之外,人物造型、画面、民俗、服饰等还是相当用心,算是高度还原了宋朝历史。整部剧呈现出一种古朴雅致,低调内敛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汉唐文化最常被提起。这是因为汉唐在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时期。宋代艺术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史上也占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说,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进,在不断地开拓、丰富、提炼、完善之后,到了宋代,中华艺术之河流入了一个集大成的时代。虽然在疆土、国运、气势、境界方面,宋代不如汉唐的博大开阔、沉雄浑厚。然而,它却以郁郁乎文哉的君子风范、厚积薄发的文化修养、幽雅醇清的艺术气质、丰富细腻的审美感受,通过全面而又极富时代特色的创造,修建起一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殿堂,从而得以彪炳史册,辉映千古。我们来跟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剧一起学习些许历史知识。 

盛家举家搬到汴京,请了庄学究到家中教孩子念书,课堂上身份最尊贵的就是齐小公爷,而此时的男主角“顾二”顾廷烨正在白鹿洞学院念书,之后才转到盛家学堂念书。因为有“外男”,所以盛家的学堂上,女孩虽然也能去听课,但是男孩女孩之间用屏风挡着。 

小公爷齐衡是剧中的第二男主角,是国公府的独子,以后是要继承爵位的。从小在父母保护下长大,风度翩翩,文采斐然,自己更是目若朗星,面如冠玉的人中翘楚,就是这样一个家世显赫的人,却去了五品小官盛家念书,是为了什么呢?笔者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齐衡去盛家读书是因为盛家请了庄学究来教书,庄学究是京城中数一数二的名师大儒。剧中不止一次提及当朝重文轻武,也就是说,读书人是更受欢迎的,既然是大儒,想必名望不低,能邀请他出山教书的人不多;另外,庄学究年岁已大,必然不会轻易出山的。 

所以齐家才会不顾身份尊卑,让身为小公爷的齐衡到盛家读书。 

IMG_256 

第二,齐衡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科考来获得仕途,而不是靠祖上的庇护。虽然齐衡表面上看,家世显赫,可实际上,齐家一族并没有表面上看的那么风光,齐衡的父亲只是一个虚职,虽说齐衡是齐家的独子,齐国公的爵位最后自然会由齐衡继承,可说到底,依旧是虚职,没有实权。只有通过科考之路,一步一步的走入官场,掌握实权,才有可能壮大齐家一脉,加上齐衡也是上进之人,他会想要通过科考证明自己的才情也不奇怪。另外,盛家家长虽然是五品小官,但是盛家可以说是书香门第的,盛老爷本身就是科举出身,为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是请了大儒来教孩子读书。 

第三,齐衡的母亲平宁郡主同意小公爷去读书,还考虑了其他因素。因为盛家的门户比国公府小的多,齐衡在盛家读书,不用担心别人对他不敬,也不用担心他喜欢上盛家的姑娘,因为盛家的姑娘在她眼里是进不了国公府的。 

在剧中,庄学究的几位学生,的确都学有所成,盛家嫡子盛长柏第一次参加科举,就中了进士;齐衡第一次科举虽然名落孙山,但是第二次科举也中了进士;男主顾廷烨第一次参加科举虽然成绩也很好,但是因为他的家庭拖累而被除名,后来走上了武将之路。 

其实,在宋朝,嘉定已经有了县学书院。根据《嘉定县志》记载:宋嘉定十二年(1219),也就是嘉定建县的第三年,知县高衍孙在县治南一里创办县学。入学生员,宋、元两代无定额。明洪武十三年(1380),取由官府供给廪膳费的廪生20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又取廪生名额外的增生20名;明正统十年(1445),始取初进学的附生,名额无考。此后,生员名额时有增减。清雍正二年(1724),取武童15名。清咸丰六年(1856),秦兆兰按每捐银2000两扩充学额1名的成例,助银3.2万两,但仅扩充学额3名。 

明朝开始嘉定有了社学私塾。根据《嘉定县志》记载:明成化五年(1469),知县洪冕在西门登云桥创办四门小学,为嘉定县有社学之始。明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李资坤置田80亩,重建四门小学,置地771亩、房舍330楹,在南翔、纪王、黄渡、外冈、葛隆、安亭、徐家行,以及广福、真如、大场、江湾、罗店、杨家行、月浦、高桥等16个乡镇各设小学1所。至明崇祯年间,社学多数为豪门踞为世业。清嘉庆十三年(1808),知县吴桓在当湖书院附设当湖小学1所。 

嘉定素有“教化嘉定”之美誉,就是因为嘉定历来重视教育。自宋迄清,境内经济渐趋繁荣,随之重教重文之风日盛,有影响的文化世族陆续出现。科第不绝,儒风不衰。根据《嘉定县志》的记载:宋朝嘉定籍进士12名,宋朝嘉定籍进士103人、举人203名,宋朝嘉定籍进士77名(其中状元3名,占全国114名状元的2.6%)、举人327名。这些进士、举人,有的进入政界,成为廉政勤政的名宦,有的是全国著名的文化名人;有的则两者兼而有之。元初学正王子昭,捐田2700亩助学,开嘉定兴学育才之先河。明正德、嘉靖年间的朱鹤,首创嘉定派竹刻。明天启年间,官居兵部职方主事的孙元化,吸取西方科学技术,研制火器成绩卓著。明末清初,侯峒曾、黄淳耀率领嘉定义兵抗击满族统治者民族压迫的英勇业绩,连同“嘉定三屠”载入史册。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史学巨子钱大昕、王鸣盛,著作宏富,是乾嘉学派的佼佼者,对现代的学术思想,仍有较深影响。清代还有王敬铭的诗画、王初桐的著作,均在国内负有盛名。 

钱大昕先生象 

钱大昕画像 

15726ca3a3eae8ffa8a29e0cb5aeed0 

馆藏钱大昕部分作品 

部分内容摘自《嘉定县志》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