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海区档案馆珍藏这样一封革命“情书”,是宁波抗战著名英烈林勃牺牲前写给恋人余也萍的信。这对红色恋人之间的只字片语,重现了一段革命战争年代纯真而深刻的感情,将革命与爱情紧紧地契合在了一起。在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娓娓述说着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林勃,原名林圣楣,1918年生,浙江镇海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任抗日武装江南“独立中队”政治指导员。林勃入党后,在县工委领导的澥浦民教馆施教团工作,宣传抗日救亡。在澥浦工作期间,他认识了恋人余也萍。两人既是恋人又是战友,相互支持相互关爱。
1941年4月19日,日军第二次在镇海登陆,镇海、宁波相继沦陷,日军侵占了主要城镇。当时中共宁属特委指示: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组织游击武装,以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根据这一指示,中共镇海县工委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入组织游击武装,原流动施教团的林勃、余也萍等同志被派研究敌后游击队的问题。为了扩大队伍和便于活动,我党组建了一支武装巡夜队,后与当时驻在江南柴桥一带的定海国民兵团挂了勾,编为“独立中队”,林勃任独立中队政治指导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和政工队同志一起,精心教育战士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断灌输抗日和革命思想还向驻地附近的群众宣传抗日,帮助农民割稻、挑水、打扫庭院等。并且为地方上锄霸除恶,军民关系融密切,群众抗日情绪高涨。“独中”在群众中的政治威望越来越高,老百姓心里都明白,这是共产党领导的一支真正抗日救国保家乡的好队伍。然而,这也引起了日军、国民党固派的注意与仇视。
1941年10月,独立中队在青峙镇压土匪之时,遭到国民党顽军鄞东游杂部队偷袭。林勃在掩护部队撤退中因弹尽被捕,被国民党顽军捆于青峙大庙内一棵大树上。驻守镇海县城的日本侵略军闻枪声赶到。林勃严词拒绝日寇的威逼利诱,他被日寇连刺17刀而壮烈牺牲,时年23岁。
此时,余也萍正留守在距青峙只有20多里路的王贺乡后方,当得知林勃牺牲的噩耗,她悲痛欲绝,在不明前方敌情的状况下,冒着被捕的危险,独自跑了二十多公里山路赶到青峙,经一位当地村民的指点,在一座长满荆棘的荒山上找到了林勃烈士的遗体,浑身已被鲜血浸透。解开对襟衫的衣扣,里面是一件藏青色的毛线背心,是原来余也萍拆了自己的毛衣亲手为林勃缝制的,现在被敌人的刺刀戳穿了一个个窟窿,身上流出的热血已与荒草凝结在一起。余也萍含着悲痛和仇恨,把林勃的这件毛背心在河边清洗干净,在日本鬼子留下的十七个刀口上,绣了十七朵绚丽的小红花。而当余也萍昏昏沉沉回到宿舍时,刚巧接到了林勃生前在行军途中写下的这封信。
“萍,我隐约地知道了你同样想念我,并似乎在埋怨我这一次默默地走了。其实,有谁知道我临行时的心境,更何况是这一次走……”在信中,林勃向爱人深情表达着自己的思念之情,也道出了共产党人在民族为难之际为国家而牺牲小家的抉择。“我们决定要突出这受敌人武力威胁的重围,在江南一带迂回流动。”即便在与恋人的对话中,林勃也不忘跟同为革命同志的爱人交流斗争形势。“旁的等到碰面时再谈吧,我是这样想。”这是信中的最后一句话,但等到最终碰面时,却已是天人永隔。收起恋人的信,也藏起失去爱人的痛,余也萍带着逝去恋人的遗志,继续投入到抗日洪流中,奉献于共产主义事业中。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这封珍贵的烈士家书展现出危难之际家与国的情感交融、得失取舍、为国家而牺牲小家的伟大抉择,令我们后人感佩、敬畏。
立志于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前路依然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红色家书中收获信仰力量,用党的历史照亮每个人的奋斗征程,将每个人的涓滴之力汇聚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磅礴伟力,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史诗。(作者:镇海区档案馆 沈家国,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徐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