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要闻>宁波档案
清代家书
发布时间:2024-04-09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作者:宁波市档案馆

档案往事
2006年初,宁波市一位离休干部周一甫先生致电市档案馆,谈及家中有一批旧家书,想请市档案馆帮助鉴定。宁波市档案馆随即派专人拜访周老先生,并邀请宁波大学历史系专家对这批家书进行初步鉴定。据周老先生回忆,这批家书是18年前从一户亲戚家拿来的,家书是其祖上遗留下来的。后经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积极争取,周老先生将这批家书无偿捐赠给市档案馆。
这批晚清时期的私人家书共46件,其中完整信件21封,主要是“一经堂老人”给其子的家书。“一经堂”源自西汉韦贤“一经教子”典故,“一经堂老人”真实姓名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但其祖籍湖南,并长期居住于广西则确凿无疑。

清代家书

档案介绍
宁波市档案馆馆藏清代家书是“一经堂老人”与儿子“融儿”之间的书信往来,共计46件,分别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腊月二十六日、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二十九日、二月初七日、二月二十九日、六月十八日、六月二十五日、七月二十日、七月二十六日以及十月十五日等。46件信函中,21封为完整信件,其余信函有散佚。这批家书蕴含大量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信息,内容涉及晚清选官制度、幕府制度、土地租佃、民变以及清代官吏为政观、价值观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向来较为完备,自隋唐确立科举制度,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甲辰“诏废科举”,在此1000余年里,科举制度始终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主流。但是,科举制并非唯一的选官方式,捐纳也是时人入官的方式之一,它是选官制度的重要补充。在这批家书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涉及选官制度中的捐纳。
如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八日家信中,“一经堂老人”谈及,虽然积极为其子捐官一事奔波,但时人心理上总觉得捐纳的官职并非出于公平竞争和真才实学而来,往往有轻视之意,故希望儿子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而非通过捐纳得官。他在信中明确要求儿子不要放弃学习。此外,信中也提及清代捐官补缺的程序,先到省,“满一年,方能轮补,定章如此”;“京城报捐,每月只十二日一次,上兑则须八月十二日”。
家书还反映了该时期幕府制度的一些情况。幕府制度在清朝实施“新政”前颇为发达,许多官员置“幕”,并将其作为协理政务的重要手段。家书的主要作者“一经堂老人”就是该时期入幕者的典型代表。他在书信中谈到幕府工作的酸甜苦辣、人际交往中的勾心斗角等,说明并非所有进入幕府的师爷都地位特殊、待遇丰厚,所得报酬也并非都可养亲育后,倒是境遇凄惨者在书信中反映较多。如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二十日信中提及的胡翰卿,因久病不愈,死后竟无钱买棺安葬。就是“一经堂老人”自己,经济也并不宽裕,其子捐纳之官也系“勉强而行”。这些资料颇为难得,从中可了解清代入幕之宾和中下级官员的真实生活状况。

清代家书
家书还反映了清代的租佃关系、物价、军费开支、货币兑换等。如“一经堂老人”在湖南的祖产,“每岁收租,虽有拖欠,总可获八九十千文,足敷应用。从此祭扫之资,不致无着矣。”正月十一日晚所书,谈到省城米价较往年昂贵之事。馆藏中编号为21和22的家书似为一封,提到雇佣船夫民夫价格和铜钱兑换洋圆的问题。这些都是研究清末经济史的重要资料。
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政府大量赔款,白银外流严重,全国经济总态势是银贵钱贱,这在学术界几乎已成定论。但家书反映出来的事实并非如此。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二十九日的家信所显示的重要信息就是“时事艰难,用费总不能节,银价低而钱价高,日用一切皆贵,所得是银,所用是钱,以致火(伙)食成增一倍,更为难也”。由此可知,在清末,银贱钱贵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并非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清末政局动荡和各种政治势力的消长,使得改良思潮大兴。戊戌变法前,康有为为了倡导新学,开通风气,于1897年5月在桂林发起成立了一个维新派组织——“圣学会”。“圣学会”借尊孔子“圣学”为名,实则推广康有为“仁道合群”的维新理论。但这种新生事物“一经堂老人”极力反对。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十六日晚的家书中,“一经堂老人”把圣学会的人称为“奸党”,这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时人对“圣学会”的态度。
除此以外,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腊月二十六日信中,“一经堂老人”除劝诫儿子做廉洁之官、爱护百姓外,还要求其在做官时要积德而非积财,认为财不如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社会官员的道德准则。
家书也提到涉及清末赋税制度、近代浙江发生的“台州教案”以及意大利强行索取三门湾等内容和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慈禧对待英国要求“赔修教堂银十万两”等八项主张和意大利要求驻兵台州等无理要求,“一款不允,决意主战”。

清代家书
发布时间:2024-04-09 来源:
作者:宁波市档案馆

档案往事
2006年初,宁波市一位离休干部周一甫先生致电市档案馆,谈及家中有一批旧家书,想请市档案馆帮助鉴定。宁波市档案馆随即派专人拜访周老先生,并邀请宁波大学历史系专家对这批家书进行初步鉴定。据周老先生回忆,这批家书是18年前从一户亲戚家拿来的,家书是其祖上遗留下来的。后经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积极争取,周老先生将这批家书无偿捐赠给市档案馆。
这批晚清时期的私人家书共46件,其中完整信件21封,主要是“一经堂老人”给其子的家书。“一经堂”源自西汉韦贤“一经教子”典故,“一经堂老人”真实姓名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但其祖籍湖南,并长期居住于广西则确凿无疑。

清代家书

档案介绍
宁波市档案馆馆藏清代家书是“一经堂老人”与儿子“融儿”之间的书信往来,共计46件,分别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腊月二十六日、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二十九日、二月初七日、二月二十九日、六月十八日、六月二十五日、七月二十日、七月二十六日以及十月十五日等。46件信函中,21封为完整信件,其余信函有散佚。这批家书蕴含大量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信息,内容涉及晚清选官制度、幕府制度、土地租佃、民变以及清代官吏为政观、价值观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向来较为完备,自隋唐确立科举制度,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甲辰“诏废科举”,在此1000余年里,科举制度始终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主流。但是,科举制并非唯一的选官方式,捐纳也是时人入官的方式之一,它是选官制度的重要补充。在这批家书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涉及选官制度中的捐纳。
如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八日家信中,“一经堂老人”谈及,虽然积极为其子捐官一事奔波,但时人心理上总觉得捐纳的官职并非出于公平竞争和真才实学而来,往往有轻视之意,故希望儿子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而非通过捐纳得官。他在信中明确要求儿子不要放弃学习。此外,信中也提及清代捐官补缺的程序,先到省,“满一年,方能轮补,定章如此”;“京城报捐,每月只十二日一次,上兑则须八月十二日”。
家书还反映了该时期幕府制度的一些情况。幕府制度在清朝实施“新政”前颇为发达,许多官员置“幕”,并将其作为协理政务的重要手段。家书的主要作者“一经堂老人”就是该时期入幕者的典型代表。他在书信中谈到幕府工作的酸甜苦辣、人际交往中的勾心斗角等,说明并非所有进入幕府的师爷都地位特殊、待遇丰厚,所得报酬也并非都可养亲育后,倒是境遇凄惨者在书信中反映较多。如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二十日信中提及的胡翰卿,因久病不愈,死后竟无钱买棺安葬。就是“一经堂老人”自己,经济也并不宽裕,其子捐纳之官也系“勉强而行”。这些资料颇为难得,从中可了解清代入幕之宾和中下级官员的真实生活状况。

清代家书
家书还反映了清代的租佃关系、物价、军费开支、货币兑换等。如“一经堂老人”在湖南的祖产,“每岁收租,虽有拖欠,总可获八九十千文,足敷应用。从此祭扫之资,不致无着矣。”正月十一日晚所书,谈到省城米价较往年昂贵之事。馆藏中编号为21和22的家书似为一封,提到雇佣船夫民夫价格和铜钱兑换洋圆的问题。这些都是研究清末经济史的重要资料。
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政府大量赔款,白银外流严重,全国经济总态势是银贵钱贱,这在学术界几乎已成定论。但家书反映出来的事实并非如此。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二十九日的家信所显示的重要信息就是“时事艰难,用费总不能节,银价低而钱价高,日用一切皆贵,所得是银,所用是钱,以致火(伙)食成增一倍,更为难也”。由此可知,在清末,银贱钱贵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并非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清末政局动荡和各种政治势力的消长,使得改良思潮大兴。戊戌变法前,康有为为了倡导新学,开通风气,于1897年5月在桂林发起成立了一个维新派组织——“圣学会”。“圣学会”借尊孔子“圣学”为名,实则推广康有为“仁道合群”的维新理论。但这种新生事物“一经堂老人”极力反对。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十六日晚的家书中,“一经堂老人”把圣学会的人称为“奸党”,这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时人对“圣学会”的态度。
除此以外,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腊月二十六日信中,“一经堂老人”除劝诫儿子做廉洁之官、爱护百姓外,还要求其在做官时要积德而非积财,认为财不如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社会官员的道德准则。
家书也提到涉及清末赋税制度、近代浙江发生的“台州教案”以及意大利强行索取三门湾等内容和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慈禧对待英国要求“赔修教堂银十万两”等八项主张和意大利要求驻兵台州等无理要求,“一款不允,决意主战”。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