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要闻>业内动态
以舞台剧形式开发红色档案资源
发布时间:2022-07-18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近年来,红色题材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醒·狮》《努力餐》等优秀剧目吸引大批年轻观众走进剧场,重回革命年代,感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些舞台剧以现代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给红色题材作品赋予了新时代的青春气息和时代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以舞台剧文艺创作的方式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开发,逐渐成为一种较为可行的新路径。

一、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视角
相较于影视剧,舞台剧有着更低的投入成本,更沉浸式的现场体验感。红色题材舞台剧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更有利于帮助年轻人树牢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角度来看,以革命人物为原型的文艺创作需要从历史档案中挖掘人物和故事细节。在此基础上加以文艺创作,最后生产出的文艺作品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革命人物和革命历史。利用红色档案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不仅兼具历史性、真实性、艺术性,给大众带来高级的审美体验,还可以让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深刻认识档案价值,深入了解革命人物和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优秀的红色题材舞台剧应当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故事流畅细腻、角色鲜活饱满,艺术表现手法与内容相辅相成。上海歌舞团出品的“爆款”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各个方面都堪称优秀,创造出“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这部舞台剧激发了观众对我党地下工作者和背后党史的求知热情。有些观众走出剧场后又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力求深入了解党史中的英烈故事,这就是优秀舞台剧作品助推红色档案宣传良性循环的典范。

二、红色档案资源的挖掘过程和创作路径
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红色档案资源,在创作过程中对档案资源的开发也不能仅停留在取材方面,还应在作品核心立意、故事和人物塑造、艺术表现3个方面将档案内容深度融合进去。

(一)深入了解红色档案资源的历史背景
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应当从新的视角客观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而对这个视角的准确把握,需要以挖掘档案资源、深度了解历史背景为前提。创作者可以到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通过查阅档案、参观展览熟悉历史,提升历史修养和历史格局,从细节中准确把握历史背景、厘清故事脉络,避免出现脱离历史、臆测历史等问题。
比如,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主人公李侠面对失去战友的沉痛打击时,妻子帮助他回忆过去的片段:舞台上出现了两人宣誓入党的画面,投影出鲜艳的党旗。这一幕让观众强烈感受到,共产主义就是他们能在黑暗残酷的地下工作中仍然坚守的信仰。其实,该剧的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多次走访中共一大会址、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从真实的历史中感知人物。正是有了历史档案的支撑,创作者才能准确把握和提炼表达出人物角色对革命信仰的无比坚定,让作品能够“站得稳、立得住”。

(二)树立红色档案作品的当代意识
所谓当代意识是指创作者应当有意识地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发掘能够触动当代观众情愫、最能震撼观众的亮点。如果说把握历史发展是从大处着眼,那么当代意识就是从小处着手,更需要发挥创作者的创造性。创作者也应利用好档案这座宝库,借助档案还原历史细节,根据需要将档案元素融入作品,情感共鸣才能穿越历史时空,给观众以“会心一击”。
作品的精神是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来表达的。如果说精神内核是文艺作品的灵魂,那故事情节和角色人物就是文艺作品的肉体。从故事情节上来说,在展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还应配以合理的戏剧冲突和艺术表现形式,避免为了展现而展现、为了表达而表达,或是通过“喊口号”的方式生硬地推动故事情节。
在一些红色题材舞台剧作品中,有些创作者将英雄人物塑造得“高大全”,脱离实际、死板机械的说教方式很难引起观众共鸣。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设置让英雄回归到普通家庭,作为妻子的丈夫、作为孩子的父亲的李侠,为了壮丽事业毅然选择了坚守。英雄对家人的爱因坚定的信仰而荡气回肠,由共同信仰而产生的爱情在革命斗争中得以升华。该剧以档案资料作为支撑,对故事情节进行精细创作、对人物进行生动塑造,切实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注重红色档案内容的立体化呈现
档案不仅能从内容上给作品以支撑,还可以在舞台表现形式上起到重要的渲染烘托作用。创作者可以通过照片档案等视觉元素做出还原时代的舞美道具,还可利用档案来推动情节,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比如,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者选择以旧报纸形式,通过多媒体投影技术在舞台上呈现出我党地下党员被捕牺牲、上海解放等信息,帮助观众快速理解剧情。
一些加入档案元素的舞台场景甚至可以奠定作品的情感基调,加强作品中心思想的表达。如在另一部关注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和亲历者的历史人物题材舞台剧《记忆深处》中,第一幕场景即设置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投影在舞台上的档案图片以及纪念馆场景,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肃穆感,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一个文艺作品做到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创作者们应当摒弃“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弊病,避免落入“自我感动却无法触动他人”的陷阱。要认真挖掘档案价值,认真思考受众需求,以观众更能接受、更喜爱的方式来创作,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7月14日 总第3856期 第三版 作者:李 洋)

以舞台剧形式开发红色档案资源
发布时间:2022-07-18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近年来,红色题材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醒·狮》《努力餐》等优秀剧目吸引大批年轻观众走进剧场,重回革命年代,感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些舞台剧以现代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给红色题材作品赋予了新时代的青春气息和时代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以舞台剧文艺创作的方式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开发,逐渐成为一种较为可行的新路径。

一、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视角
相较于影视剧,舞台剧有着更低的投入成本,更沉浸式的现场体验感。红色题材舞台剧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更有利于帮助年轻人树牢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角度来看,以革命人物为原型的文艺创作需要从历史档案中挖掘人物和故事细节。在此基础上加以文艺创作,最后生产出的文艺作品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革命人物和革命历史。利用红色档案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不仅兼具历史性、真实性、艺术性,给大众带来高级的审美体验,还可以让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深刻认识档案价值,深入了解革命人物和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优秀的红色题材舞台剧应当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故事流畅细腻、角色鲜活饱满,艺术表现手法与内容相辅相成。上海歌舞团出品的“爆款”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各个方面都堪称优秀,创造出“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这部舞台剧激发了观众对我党地下工作者和背后党史的求知热情。有些观众走出剧场后又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力求深入了解党史中的英烈故事,这就是优秀舞台剧作品助推红色档案宣传良性循环的典范。

二、红色档案资源的挖掘过程和创作路径
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红色档案资源,在创作过程中对档案资源的开发也不能仅停留在取材方面,还应在作品核心立意、故事和人物塑造、艺术表现3个方面将档案内容深度融合进去。

(一)深入了解红色档案资源的历史背景
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应当从新的视角客观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而对这个视角的准确把握,需要以挖掘档案资源、深度了解历史背景为前提。创作者可以到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通过查阅档案、参观展览熟悉历史,提升历史修养和历史格局,从细节中准确把握历史背景、厘清故事脉络,避免出现脱离历史、臆测历史等问题。
比如,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主人公李侠面对失去战友的沉痛打击时,妻子帮助他回忆过去的片段:舞台上出现了两人宣誓入党的画面,投影出鲜艳的党旗。这一幕让观众强烈感受到,共产主义就是他们能在黑暗残酷的地下工作中仍然坚守的信仰。其实,该剧的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多次走访中共一大会址、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从真实的历史中感知人物。正是有了历史档案的支撑,创作者才能准确把握和提炼表达出人物角色对革命信仰的无比坚定,让作品能够“站得稳、立得住”。

(二)树立红色档案作品的当代意识
所谓当代意识是指创作者应当有意识地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发掘能够触动当代观众情愫、最能震撼观众的亮点。如果说把握历史发展是从大处着眼,那么当代意识就是从小处着手,更需要发挥创作者的创造性。创作者也应利用好档案这座宝库,借助档案还原历史细节,根据需要将档案元素融入作品,情感共鸣才能穿越历史时空,给观众以“会心一击”。
作品的精神是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来表达的。如果说精神内核是文艺作品的灵魂,那故事情节和角色人物就是文艺作品的肉体。从故事情节上来说,在展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还应配以合理的戏剧冲突和艺术表现形式,避免为了展现而展现、为了表达而表达,或是通过“喊口号”的方式生硬地推动故事情节。
在一些红色题材舞台剧作品中,有些创作者将英雄人物塑造得“高大全”,脱离实际、死板机械的说教方式很难引起观众共鸣。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设置让英雄回归到普通家庭,作为妻子的丈夫、作为孩子的父亲的李侠,为了壮丽事业毅然选择了坚守。英雄对家人的爱因坚定的信仰而荡气回肠,由共同信仰而产生的爱情在革命斗争中得以升华。该剧以档案资料作为支撑,对故事情节进行精细创作、对人物进行生动塑造,切实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注重红色档案内容的立体化呈现
档案不仅能从内容上给作品以支撑,还可以在舞台表现形式上起到重要的渲染烘托作用。创作者可以通过照片档案等视觉元素做出还原时代的舞美道具,还可利用档案来推动情节,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比如,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者选择以旧报纸形式,通过多媒体投影技术在舞台上呈现出我党地下党员被捕牺牲、上海解放等信息,帮助观众快速理解剧情。
一些加入档案元素的舞台场景甚至可以奠定作品的情感基调,加强作品中心思想的表达。如在另一部关注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和亲历者的历史人物题材舞台剧《记忆深处》中,第一幕场景即设置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投影在舞台上的档案图片以及纪念馆场景,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肃穆感,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一个文艺作品做到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创作者们应当摒弃“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弊病,避免落入“自我感动却无法触动他人”的陷阱。要认真挖掘档案价值,认真思考受众需求,以观众更能接受、更喜爱的方式来创作,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7月14日 总第3856期 第三版 作者:李 洋)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