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要闻>专题专栏>主题征文
三等奖:江北区政协 褚楚 档案记忆·政协记忆·江北记忆——浅谈江北区政协档案的开放利用
发布时间:2023-05-31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江北区政协  褚 

   

  政协档案客观、真实地记载了人民政协各阶段的重要活动,生动而深刻地记录着人民政协的光辉历程。除了反映政协机关公务活动的真实情况,政协的独有特性又赋予了政协档案“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并实施的“世界记忆工程”项目,使得“记忆”成为档案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以江北区政协的档案工作为例,从政协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出发,结合江北区政协的创新做法,浅谈如何将江北区政协的“档案记忆”转化成“政协记忆”,又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与构建、开放与利用,使之成为人人共享的“江北记忆”“城市记忆”。

  一、文化性是“档案记忆”得以传承的根本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服务性、管理性、文化性的工作。与其他政府机关单位的档案工作不同,政协档案工作有着更鲜明的文化性,不仅仅是因为它记录了人民政协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奋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光辉历程,还得益于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

  1959年,周恩来总理倡导和建立政协文史资料工作。1982年,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把这项工作写进了政协章程,使之成为人民政协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积累、存储、传承了国家的文化资源,发挥着“存史、资政、育人、团结”的重要社会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2001年以来,江北区政协科教卫体与文化文史学习专委会秉承着“为时代立鉴,为城市立史,为人民立言”的宗旨,出版了《江北之骄》《时光湾头》《政协情怀》等16辑文史资料,涵盖面广泛、资料翔实可靠,内容具体生动。2021年,江北区政协率先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区级文史研究馆,而后又创造性地将之与政协书画院、政协之友联谊会和茶文化促进会整合,高标准打造了一个立体多元、开放共享的“星星甬共”同心向党平台。

  “星星甬共”大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会客厅,人与人的对话、人与城市的对话、人与历史的对话在这里发生。它具有收藏和展示的功能,它的“磁场效应”吸引了大量文化资源,拓宽了江北区政协文史资料及其他档案的来源渠道,为档案的开放和利用提供了平台支持的同时也带了新的挑战。

  二、开放和利用是目前档案工作的薄弱环节

  实行政务公开和现行文件的开放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信息利用也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档案职业理念和档案工作的促进机制。20世纪50年代,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论”系统阐述了公共文件对院机关的原始价值和对其他机关和私人利用者的从属价值,这个理论为美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档案鉴定理论奠定了基础,也把档案的利用价值作为鉴定档案的一个重要尺度。新世纪以来,国外档案服务社会化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档案作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信息保存的“珍宝”演变为一种文化产品。

  我国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各级政府机关部门在政务公开和档案利用方面起步较晚,法律法规也鲜有对应公开的事项以及如何公开的规定。2003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原浙江省档案局(馆)时对档案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档案工作的“三个走向”成为2020年颁布的《新档案法》的灵魂,体现了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档案事业发展成果的价值追求。

  作为政府机关部门,对档案的开放和利用一直是江北区政协档案工作的薄弱环节,原因是多方面的。

  1.长期以来的工作惯性,导致档案工作“重保存轻利用”,总体上缺乏“大服务”的意识。在档案的利用上倾向于满足内部领导和机关干部的利用需求,忽略了社会各个层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2.《档案法》对公民档案利用的制度存在缺失。机关档案室档案公开利用方面在原则上是有法可依的,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允许机关档案室档案可以进行公开利用。一方面部分档案密级限制过高,另一方面公民有利用档案的权利但无法决定档案开放与否。制度的缺失导致档案专员对什么档案可以开放,如何开放无法掌握,就会出现因“不敢用”“不会用”导致的“一刀切”的行为。

  3.档案的开放和利用、文化资源的融合共享需要建立在档案资源数字化和电子化的基础上。当前,江北区政协已通过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目标浙江省二级的认定,也逐步推进档案的数字化改革,但是存在数字档案应用场景协同性不够,没有系统性的集成平台的问题。

  4.文史资料的开放利用缺少平台支持。在“星星甬共”平台成立之前,江北区政协主要收集政府及行政机关的文件,来源较为单一。此外,没有一个固定的对公众开放的馆址展示已收集、整理、研究的文史资料和其他文化资源。文史资料的公开还是以传统的出版物、内部刊物为主,影响开放广度、深度,缺乏服务性、休闲性、沉浸性。

  三、档案开放利用在构建社会记忆中的探索实践

  档案承担着人类记忆库的重要社会功能,它是知识的存储器,是知识咨询和转换的中介,是过去和未来连接的桥梁。

  江北区文史馆、政协书画院、政协之友联谊会和茶文化促进会的整合以及“星星甬共”平台的建设,给江北区政协档案的开放和利用提出了新的思路:选择和构建档案中关于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的部分,唤醒和整合公众碎片化的基因记忆,通过开放和展示,讲述政协故事,重构“江北记忆”。

  1.按照“分开保管、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双档案室制度。“星星甬共”大平台有独立的馆藏室,投入使用后,将分区分类收藏图书资料、照片、书画、器具、文物等。从大平台的角度,它是收藏四个平台所征集的文史档案的场所;从整个江北区政协的角度来看,它承担着“第二档案室”的角色。而隶属于政协办公室的文书档案室,继续收集和保管记录区政协开展机关工作、履行政协职能的相关档案。虽然两个档案室分别保管机关和文史档案,却实行统一管理。将大平台馆藏室管理规范纳入区政协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增配档案管理专员,做好日常档案收集、整理、鉴别、登记、归档等工作。此外要重视档案的利用服务、编辑研究、展览宣传等工作,以开放和利用为目的,通过编研将松散的社会记忆进行重构,清晰地展现历史,通过对外展示和宣传,唤醒人们对社会记忆构建的认识和关注。

  2.档案选择主体和依据多元化。在档案的收集方面,除了保证真实、完整和广泛,要注重普通群众的历史记录,从社会需要、留存社会记忆、传承文化的角度,筛选和收集相关档案。“星星甬共”大平台馆藏室的征集的文史档案,就是要能反映江北历史事件和江北区域文化的。值得一提的是,私人档案也得到重视,手稿、书信、传记,个人使用过的老物件等等,都真实又朴实地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更能唤醒社会记忆。政协机关档案工作也应从中受到启发,除了大量的文件制度、会议资料、协商调研成果,老照片、提案、证件、书信、纪念品等等,都是能触动人心的“履职档案库”和“政协记忆”。

  3.依托“星星甬共”平台办展览。展览是连接“档案记忆”和社会公众的重要纽带之一。“星星甬共”平台不仅提供了空间支持,也给档案的跨界联动带来了可能,使档案展览与学术或者文化休闲活动深度融合。政协书画院、文史研究馆和茶文化促进会最宝贵的财富是“人”,平台的整合带来书画界、文史文化界专家和资源的集群效应。比如即将为大平台正式开放做准备的专题展“港源·城始——从古句章到江北岸”就是文史馆馆藏文史资料同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典型例证,随之而来的与展览配套的高质量专题讲座和文化活动在未来都是可预见的。档案展览也是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区政协办公室策划的“同心·同向·同行——江北区政协光辉历程档案展”,用“活起来”的档案讲述江北政协的发展历程,展现政协风采,也是二十多年来政协档案工作的成果体现。

  4.档案数字化应用场景和数字展厅的建设。建设档案数字化应用场景,为档案数据的积累、共享和利用提供了创新路径。江北区政协创新实施了“同心向党”“双周协商”“委员议事”“学习调研”“履职积分”五张工作清单,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可以五张清单为主题设置子场景,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利用。“星星甬共”大平台投入使用后,专题展览成为常态。在数字化语境下,线上数字展厅具持续发展的需求。利用3D建模、场景再现、360度展品介绍,可以将展览搬到线上,形成“指尖文明”。

  四、结语

  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载体,为社会记忆的存在、保存和构建提供依据。反过来,在社会记忆构建过程中,通过对档案的开发利用,档案的文化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和提升。与政府其他机关单位的档案工作相比,政协档案工作更具有文化性。依托“星星甬共”大平台的空间支持和资源共享,江北区政协积极探索利用“档案记忆”构建社会记忆、“江北记忆”,唤起社会共鸣,不断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传播和传承时代文明。 


三等奖:江北区政协 褚楚 档案记忆·政协记忆·江北记忆——浅谈江北区政协档案的开放利用
发布时间:2023-05-31 来源:
 江北区政协  褚 

   

  政协档案客观、真实地记载了人民政协各阶段的重要活动,生动而深刻地记录着人民政协的光辉历程。除了反映政协机关公务活动的真实情况,政协的独有特性又赋予了政协档案“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并实施的“世界记忆工程”项目,使得“记忆”成为档案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以江北区政协的档案工作为例,从政协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出发,结合江北区政协的创新做法,浅谈如何将江北区政协的“档案记忆”转化成“政协记忆”,又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与构建、开放与利用,使之成为人人共享的“江北记忆”“城市记忆”。

  一、文化性是“档案记忆”得以传承的根本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服务性、管理性、文化性的工作。与其他政府机关单位的档案工作不同,政协档案工作有着更鲜明的文化性,不仅仅是因为它记录了人民政协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奋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光辉历程,还得益于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

  1959年,周恩来总理倡导和建立政协文史资料工作。1982年,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把这项工作写进了政协章程,使之成为人民政协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积累、存储、传承了国家的文化资源,发挥着“存史、资政、育人、团结”的重要社会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2001年以来,江北区政协科教卫体与文化文史学习专委会秉承着“为时代立鉴,为城市立史,为人民立言”的宗旨,出版了《江北之骄》《时光湾头》《政协情怀》等16辑文史资料,涵盖面广泛、资料翔实可靠,内容具体生动。2021年,江北区政协率先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区级文史研究馆,而后又创造性地将之与政协书画院、政协之友联谊会和茶文化促进会整合,高标准打造了一个立体多元、开放共享的“星星甬共”同心向党平台。

  “星星甬共”大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会客厅,人与人的对话、人与城市的对话、人与历史的对话在这里发生。它具有收藏和展示的功能,它的“磁场效应”吸引了大量文化资源,拓宽了江北区政协文史资料及其他档案的来源渠道,为档案的开放和利用提供了平台支持的同时也带了新的挑战。

  二、开放和利用是目前档案工作的薄弱环节

  实行政务公开和现行文件的开放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信息利用也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档案职业理念和档案工作的促进机制。20世纪50年代,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论”系统阐述了公共文件对院机关的原始价值和对其他机关和私人利用者的从属价值,这个理论为美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档案鉴定理论奠定了基础,也把档案的利用价值作为鉴定档案的一个重要尺度。新世纪以来,国外档案服务社会化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档案作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信息保存的“珍宝”演变为一种文化产品。

  我国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各级政府机关部门在政务公开和档案利用方面起步较晚,法律法规也鲜有对应公开的事项以及如何公开的规定。2003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原浙江省档案局(馆)时对档案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档案工作的“三个走向”成为2020年颁布的《新档案法》的灵魂,体现了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档案事业发展成果的价值追求。

  作为政府机关部门,对档案的开放和利用一直是江北区政协档案工作的薄弱环节,原因是多方面的。

  1.长期以来的工作惯性,导致档案工作“重保存轻利用”,总体上缺乏“大服务”的意识。在档案的利用上倾向于满足内部领导和机关干部的利用需求,忽略了社会各个层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2.《档案法》对公民档案利用的制度存在缺失。机关档案室档案公开利用方面在原则上是有法可依的,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允许机关档案室档案可以进行公开利用。一方面部分档案密级限制过高,另一方面公民有利用档案的权利但无法决定档案开放与否。制度的缺失导致档案专员对什么档案可以开放,如何开放无法掌握,就会出现因“不敢用”“不会用”导致的“一刀切”的行为。

  3.档案的开放和利用、文化资源的融合共享需要建立在档案资源数字化和电子化的基础上。当前,江北区政协已通过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目标浙江省二级的认定,也逐步推进档案的数字化改革,但是存在数字档案应用场景协同性不够,没有系统性的集成平台的问题。

  4.文史资料的开放利用缺少平台支持。在“星星甬共”平台成立之前,江北区政协主要收集政府及行政机关的文件,来源较为单一。此外,没有一个固定的对公众开放的馆址展示已收集、整理、研究的文史资料和其他文化资源。文史资料的公开还是以传统的出版物、内部刊物为主,影响开放广度、深度,缺乏服务性、休闲性、沉浸性。

  三、档案开放利用在构建社会记忆中的探索实践

  档案承担着人类记忆库的重要社会功能,它是知识的存储器,是知识咨询和转换的中介,是过去和未来连接的桥梁。

  江北区文史馆、政协书画院、政协之友联谊会和茶文化促进会的整合以及“星星甬共”平台的建设,给江北区政协档案的开放和利用提出了新的思路:选择和构建档案中关于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的部分,唤醒和整合公众碎片化的基因记忆,通过开放和展示,讲述政协故事,重构“江北记忆”。

  1.按照“分开保管、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双档案室制度。“星星甬共”大平台有独立的馆藏室,投入使用后,将分区分类收藏图书资料、照片、书画、器具、文物等。从大平台的角度,它是收藏四个平台所征集的文史档案的场所;从整个江北区政协的角度来看,它承担着“第二档案室”的角色。而隶属于政协办公室的文书档案室,继续收集和保管记录区政协开展机关工作、履行政协职能的相关档案。虽然两个档案室分别保管机关和文史档案,却实行统一管理。将大平台馆藏室管理规范纳入区政协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增配档案管理专员,做好日常档案收集、整理、鉴别、登记、归档等工作。此外要重视档案的利用服务、编辑研究、展览宣传等工作,以开放和利用为目的,通过编研将松散的社会记忆进行重构,清晰地展现历史,通过对外展示和宣传,唤醒人们对社会记忆构建的认识和关注。

  2.档案选择主体和依据多元化。在档案的收集方面,除了保证真实、完整和广泛,要注重普通群众的历史记录,从社会需要、留存社会记忆、传承文化的角度,筛选和收集相关档案。“星星甬共”大平台馆藏室的征集的文史档案,就是要能反映江北历史事件和江北区域文化的。值得一提的是,私人档案也得到重视,手稿、书信、传记,个人使用过的老物件等等,都真实又朴实地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更能唤醒社会记忆。政协机关档案工作也应从中受到启发,除了大量的文件制度、会议资料、协商调研成果,老照片、提案、证件、书信、纪念品等等,都是能触动人心的“履职档案库”和“政协记忆”。

  3.依托“星星甬共”平台办展览。展览是连接“档案记忆”和社会公众的重要纽带之一。“星星甬共”平台不仅提供了空间支持,也给档案的跨界联动带来了可能,使档案展览与学术或者文化休闲活动深度融合。政协书画院、文史研究馆和茶文化促进会最宝贵的财富是“人”,平台的整合带来书画界、文史文化界专家和资源的集群效应。比如即将为大平台正式开放做准备的专题展“港源·城始——从古句章到江北岸”就是文史馆馆藏文史资料同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典型例证,随之而来的与展览配套的高质量专题讲座和文化活动在未来都是可预见的。档案展览也是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区政协办公室策划的“同心·同向·同行——江北区政协光辉历程档案展”,用“活起来”的档案讲述江北政协的发展历程,展现政协风采,也是二十多年来政协档案工作的成果体现。

  4.档案数字化应用场景和数字展厅的建设。建设档案数字化应用场景,为档案数据的积累、共享和利用提供了创新路径。江北区政协创新实施了“同心向党”“双周协商”“委员议事”“学习调研”“履职积分”五张工作清单,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可以五张清单为主题设置子场景,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利用。“星星甬共”大平台投入使用后,专题展览成为常态。在数字化语境下,线上数字展厅具持续发展的需求。利用3D建模、场景再现、360度展品介绍,可以将展览搬到线上,形成“指尖文明”。

  四、结语

  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载体,为社会记忆的存在、保存和构建提供依据。反过来,在社会记忆构建过程中,通过对档案的开发利用,档案的文化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和提升。与政府其他机关单位的档案工作相比,政协档案工作更具有文化性。依托“星星甬共”大平台的空间支持和资源共享,江北区政协积极探索利用“档案记忆”构建社会记忆、“江北记忆”,唤起社会共鸣,不断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传播和传承时代文明。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