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赵孟頫”之称的赵叔孺、“慈溪四才子”之一的冯幵、北碑书法名家钱罕、近现代书坛泰斗沙孟海、著名藏书家冯贞群、周节之先生的老师葛夷之……当这些民国时期响当当的文化名人几乎同时居住在一条小巷里,加之“民国文坛”陈布雷等一大批文人学者的过往,无论哪条小巷必定会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巷。
宝兴巷无疑是幸运的,因为这一切都属于这条长不足二百米的小巷。宝兴巷东接孝闻街,西抵文昌街,现在还基本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一侧是高墙危立,马头墙直插云霄,另一侧还能看到凹凸不平的砖瓦墙,以及墙上几株生机盎然、破墙而出的小草。看惯了都市钢筋水泥的摄影师们常常留恋徘徊于此,用镜头追述对老宁波的情感和记忆。
据《鄞县通志》所载,宝兴巷因巷中有葛氏在此开设宝兴当铺,故名,也称宝兴当弄。调查巷中的老建筑,不难发现,小巷内除宝兴当铺外,其西首还有一家通利当铺,也是葛姓人所开设,至今斑驳的门眉上还可以辩识出“通利”两字墨色榜书。然而,这条巷名里充斥着浓烈商业气息的小巷,却在民国二三十年代扛起了宁波文化大旗,风极一时。
我曾无数次独自漫步在小巷里,感悟历史上宁波城街巷原始风貌之美的同时,也来这里寻古追思,粘一粘文化的气息。宝兴巷的东首,曾是赵佑宸营建的私宅。赵佑宸(1827—?),字粹甫,咸丰六年中进士,出任江宁知府、江南盐巡道等职,官至大理寺卿。著有《平安如意室诗钞》等。其子就是赵叔孺。赵叔孺(1874—1945),原名润祥,字叔孺,后以字行,晚年号二弩老人,曾任福建同知。赵叔孺金石书画无一不精,制印与吴昌硕齐名,沙孟海在《沙村印话》中称:“历三百年之推递移变,猛利至吴缶老(吴昌硕),和平至赵叔老(赵叔孺),可谓惊心动魄,前无古人。”张大千更尊其为金石学泰斗。赵叔孺自幼爱好绘画,尤以画马称雄,时人有“一马黄金十笏”之称。
宝兴巷·2016 胡彦摄
赵氏多居上海,虽还时常回乡小住,但毕竟祖宅空余较多,因此,将前院出售给了冯贞群。冯贞群(1886—1962),字孟颛,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曾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历时十年,主持重修天一阁,修建白云庄,保护三忠墓等文物古迹。参与编纂《鄞县通志》等。解放后,为市人大特邀代表、市政协委员、市文管会委员,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去世后,其后人遵其遗愿,将其所居的伏跗室和藏书三万余卷等悉数捐献给国家,今已辟为伏跗室纪念室。冯贞群早年还一度聘请钱罕居住在伏跗室中,担任其家庭教师。钱罕(1882—1950),字太希,慈城人。精通文字声韵之学,善书法,以写北碑著称,所写墓志碑铭、书法无一雷同,各具特色,沙孟海称其“古今书法家殆无第二手”。钱罕所教授的冯氏子女中,以冯贞群独子冯昭适最为优秀。冯昭适(1903—1949),字衰博,自幼好学,对《说文》研究颇深,后深得章太炎先生赏识,邀其教授其子多年。
辛亥革命爆发后,慈城人冯幵为避乱来甬任效实中学教师,于是就选择了离效实较近的宝兴巷居住。冯幵(1873—1931),原名鸿幵,字君木,号回风,取其书室为回风堂。其精通经史词章,文采极佳,吴昌硕和词人况蕙风都曾留下遗言,去世后要求请冯幵来撰写墓志铭。冯幵早年为官,任宣平县教谕等职,后无意仕路,称病辞官回乡,以教书为业。著有《回风堂诗文集》等。冯幵以魏晋体文章见长,然而民国时期以尊崇桐城派为多,全国文坛明显分为两派,互不联系,时有讽刺对方言论。但冯幵认为两派可以互为补短,广结文友,因此,当时宁波文坛的知名人物张于相(原炜)、虞含章(辉祖)、洪佛失(允祥)、陈天婴(训正)、杨鞠庭(贻诚)都与他私交甚好。自从冯幵搬到宝兴巷来,也常到回风堂来,与其切磋文艺,互为唱和。
冯幵育有两个儿子,冯都良和冯宾符,两人幼承家训,在父亲的亲自指导下也各有所成。冯都良(1901—1977),原名贞胥,字须父,任《商报》总编辑,解放后,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冯宾符(1914—1966),原名贞用,字宾符,国际问题专家,曾任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委员兼秘书长。
冯幵的回风堂弟子中,除后来上海所收的王个簃外,陈布雷、吴公阜、泰康祥、冯定、陈寥士、童第德、俞子怡、徐韬、陈秋阳等人则时常到冯先生家中请疑问答,其弟子沙孟海1920年从梅墟求精小学辞职后,便来追随冯幵先生,更是住在冯家的偏屋中长达半年之久,在冯先生的亲自安排下,学习经史。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近现代书坛泰斗,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印长等职。沙孟海住在冯幵家中时,到冯先生家中来看望他的,除回风堂同门师兄及沙孟海学生外,还有年纪相仿的朱复堪。朱复堪(1900—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复堪,幼年时即有神童之称,深得吴昌硕赞许。善篆刻、书法。曾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而冯幵的另一个弟子葛旸正是宝兴巷内葛氏的后人,也是冯幵的侄辈。葛旸(1900—?),字夷之,夷谷,善书法。甬上书家周节之先生早年即师从葛旸。自从冯幵迁至宝兴巷与葛家为邻后,即收葛旸为徒。此后,葛旸几乎天天往冯师家中跑,有时一天就去好几次。不仅是去向冯先生学习,也和回风堂的同门师兄一起研习古典文学,学习篆刻、书法。宝兴巷一时文风鼎沸。
短短宝兴巷,正是有了这些文化大师们的轻声吟颂,使得小巷里每一块砖都渗透进了文化的气息;窄窄宝兴巷,正是有了这些文化大师们的笔耕墨舞,使得小巷里每一缕空气都散发着阵阵墨香。长哉!宝兴巷,述不尽绵延文化往事。宽哉!宝兴巷,容得下宁波民国文化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