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资源>宁波记忆>四明记忆
【甬城逸事】宁波的“城”
发布时间:2017-10-26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文/周东旭


北门外的雪景 1878-1880年间 杜德维(美)相册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则;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其中往往会提到两个字“风水”,“风水”之义,盖为考察山川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吉而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实为古代的一门实用的学术,所以国家机关中,也有钦天监专设官员职守风水事宜,如《大清会典》载:“凡相度风水,遇大工营建,钦天监委官,相阴阳,定方向,诹吉兴工,典至重也。”

历代都城建设中注重“择中观”,即选址时探求其适中的地理位置,通常为一个区域的地理文化中心。同时,聚落、城市等的基址皆背山面水,一般位于水曲处或河流交汇处,周围众山环抱。此外,都城的布局结构也模式化,即“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周礼•地官司徒》云:“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然后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西门望京门 《衰落中的中国:一本解答远东问题的手册》(1898)A.S.克劳斯著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殷商时期占卜建都的记载。周公在主持洛邑的营建时也曾预先进行相土勘测,辨方正位,所谓 “予惟乙卯, 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廛水西,惟洛食;我又卜廛水东,亦惟洛食。” (《尚书·洛诰》)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伍子胥 “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城市布建原则。所谓“法天象地”,意指人间的山河大地总与天上的日月星辰感应相通,如在天为帝座星宫,在地则为帝王都城;天上有四垣九野,地上即以墙垣营建城郭,以分地域九洲。这一思想在西汉时期由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为“天人感应”学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汉书·董仲舒传》)在《史记》中,司马迁曾专列“天官书”以论日月星辰之象,以中宫天极星为中枢,辅以三公、子属、正妃、后宫,旁及内宫、外职及士农工商, 形成一个秩序严整的天上王国,并与地上的人间社会形成对应关系, 所谓 “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史记·天官书》) 在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古代城市大致都以天人相通、天人感应为理论前提,并通过风水观念中的相土勘舆、阴阳术数等具体手法,以达成 “天人合一”的强烈效果。


隔江远望和义门 19世纪70年代 包腊(英)相册


唐代明州城筑在三江口,其一,是因为风水。现今的奉化江口,有一座山,旧志上称“江口山”,现今叫作甬山或塔山,“自四明山分为雪窦诸山,东衍至此,山上有塔,山半有清水庵,俯瞰长江。山阴为鄞境,山阳为奉化境。”据说晋代玄学家郭璞曾云游至此,叹曰:“明山剡水,气势甬甬,五百年后必成一大都郡。”

    其二,择址所谓的择中体现。明州城东屏太白,南瞻金峨,西依四明,北座骠骑。三江交汇,一水入海。是一块“天地人合一”的风水宝地。

    选址后,就是筑城。筑城有“城郭之制”,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对于筑城方法: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渐有用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产量增加,砖包夯土墙才得到普及。城门门洞结构,早期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逐渐推广。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此外为防御侵袭,有些城市还设有“瓮城”,“马面”,城垛,战棚、城楼等设施。


南门四辅崇阶坊和远处的长春门城楼 《宁波旧影》哲夫编 宁波出版社


筑城有两种理念,一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礼制理念。《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渗透着中国儒家“礼制”的概念。《考工记》里规定城邑礼制为三等。一为奴隶制王国首都王城;次为诸侯封地国都诸侯城;三为“都”即宗室与卿大夫采邑。三级城邑,尊卑有序,大小有制。《左传》里有一个郑伯克段的故事,郑伯的弟弟共叔段阴谋叛乱,刚开始,就开始在建筑城池时表现了出来。郑伯的臣子中有一个叫祭仲的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用现在的话就是共叔段的行为已经越级。《论语》里也有关于越礼的行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是当时的一种宫廷乐舞,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中国的建筑是用土木写就的政治伦理学。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在《管子》一书里说城市规划要“因天才,就地利”、“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州十为都,都十为国。……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材,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管子·度地》)

宁波城即是两种理念的结晶,天人合一,择中,讲风水,宁波有,因地制宜宁波也有。


老江桥浮桥和远处的灵桥门


    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刺史韩察把州治从光溪迁到三江口,修建子城。对于子城文献记载寥寥无几。宝庆《四明志》载:“城四周围四百二十丈,环以水。”“长庆元年刺史(韩察)易县治为州,撤旧城,筑新城。设有东南西北四门。”

在子城筑好后,唐末刺史黄晟又筑了罗城。“罗城周围长二千五百二十七丈许,计一十八里。奉化江自南来限其东,慈溪江自西来限其北。西与南皆它山之水环之。唐末刺史黄晟所筑。唐乾宁五年(898年)明州刺史兴工构筑,据黄晟墓碑:“此郡先无罗城,郭民若野居。晟筑金汤壮其海峤,绝外寇窥觎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五代时“钱氏据有吴越,明为属郡,后且以子弟镇之,城郭增壮自此始矣”。

据宝庆《四明志》记载,在南宋之前开有十道城门:最北的永丰门,原称保丰门,紧依溪江,南宋开庆元年(1259)改称,又称“北门”,出城即可陆路通湾头,永丰渡过姚江、到庄桥、镇海,城门不远有堰坝、北廓庙,此门因城外建有“保丰碶”,北斗河和来自林村西塘河之水,必要时可泄入姚江,“民藉此之利,则丰年可保”,因此城门以碶名之为永丰门。沿着慈溪江(今称姚江)向东,沿江开有三道城门,即盐仓门(和义门)、渔浦门、达信门。后两道城门宋代已封闭,过江即称桃花渡。朝向奉化江开有四道门,自北向南为:东渡门(东门),门近三江口;沿江向南还有市舶务门(来安门)、灵桥门、鄞江门,其中鄞江门南宋时已闭,来安门仅有海外商舶来时开,后也闭废。在城西和城南分别有望京门(朝京门),又称西门,门对四明山,门内外建驿站、接官亭,门旁开有水门,大型船可通入城内。在城南的甬水门,又称长春门,也有水门与南塘河相通。北宋至南宋,明州城廓由历代官府和民间不断修缮。元兵进城后毁去罗城,此后仅留下子城。1356年元人为阻挡方国珍来攻,重筑罗城,开了六道城门,即东渡、灵桥、长春、望京、永丰、和义。

1920年开始到1931年,十几年的功夫把城墙都拆光了。改成环城马路,六个城门就是现在六条路的名字:和义门(和义路)、永丰门(永丰路)、望京门(望京路)、长春门(长春路)、东渡门(东渡路)、灵桥门(灵桥路)。


未加盖钟楼的鼓楼 19世纪70年代 包腊(英)相册


现在还有多少与城池有关的古迹呢,一是鼓楼,现存的建筑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1989年曾拨款对该楼进行修缮。二是华美医院,就是用那些城墙砖造的医院。三是千晋斋,一个叫马廉的学者,爱好收藏古砖,收了一些晋代的城墙砖,最后捐给了天一阁博物馆。护城河现在还在,就是海曙公园边上的北斗河。在和义路口有一个和义门瓮城遗址,城池的结构有个叫瓮城,或者叫月城,包围起来的,如果有敌人进来的话,可以瓮中捉鳖的。

还有宁波话有一个俗语叫“游六门”,是个贬义词,经常把那种不回家的人说成是“游六门”去了。在外面瞎逛不回家,这是一种意思。另外一种意思,就是传说中犯人示众要绕城转一圈,也叫“游六门”。

现在的城市格局基本是千年之前定下来的没有变,以鼓楼公园路镇明路为中轴线,左日湖,右月湖,环城一圈十八里。地图上看来像个鸭梨。


【甬城逸事】宁波的“城”
发布时间:2017-10-26 来源:
 文/周东旭


北门外的雪景 1878-1880年间 杜德维(美)相册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则;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其中往往会提到两个字“风水”,“风水”之义,盖为考察山川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吉而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实为古代的一门实用的学术,所以国家机关中,也有钦天监专设官员职守风水事宜,如《大清会典》载:“凡相度风水,遇大工营建,钦天监委官,相阴阳,定方向,诹吉兴工,典至重也。”

历代都城建设中注重“择中观”,即选址时探求其适中的地理位置,通常为一个区域的地理文化中心。同时,聚落、城市等的基址皆背山面水,一般位于水曲处或河流交汇处,周围众山环抱。此外,都城的布局结构也模式化,即“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周礼•地官司徒》云:“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然后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西门望京门 《衰落中的中国:一本解答远东问题的手册》(1898)A.S.克劳斯著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殷商时期占卜建都的记载。周公在主持洛邑的营建时也曾预先进行相土勘测,辨方正位,所谓 “予惟乙卯, 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廛水西,惟洛食;我又卜廛水东,亦惟洛食。” (《尚书·洛诰》)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伍子胥 “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城市布建原则。所谓“法天象地”,意指人间的山河大地总与天上的日月星辰感应相通,如在天为帝座星宫,在地则为帝王都城;天上有四垣九野,地上即以墙垣营建城郭,以分地域九洲。这一思想在西汉时期由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为“天人感应”学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汉书·董仲舒传》)在《史记》中,司马迁曾专列“天官书”以论日月星辰之象,以中宫天极星为中枢,辅以三公、子属、正妃、后宫,旁及内宫、外职及士农工商, 形成一个秩序严整的天上王国,并与地上的人间社会形成对应关系, 所谓 “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史记·天官书》) 在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古代城市大致都以天人相通、天人感应为理论前提,并通过风水观念中的相土勘舆、阴阳术数等具体手法,以达成 “天人合一”的强烈效果。


隔江远望和义门 19世纪70年代 包腊(英)相册


唐代明州城筑在三江口,其一,是因为风水。现今的奉化江口,有一座山,旧志上称“江口山”,现今叫作甬山或塔山,“自四明山分为雪窦诸山,东衍至此,山上有塔,山半有清水庵,俯瞰长江。山阴为鄞境,山阳为奉化境。”据说晋代玄学家郭璞曾云游至此,叹曰:“明山剡水,气势甬甬,五百年后必成一大都郡。”

    其二,择址所谓的择中体现。明州城东屏太白,南瞻金峨,西依四明,北座骠骑。三江交汇,一水入海。是一块“天地人合一”的风水宝地。

    选址后,就是筑城。筑城有“城郭之制”,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对于筑城方法: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渐有用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产量增加,砖包夯土墙才得到普及。城门门洞结构,早期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逐渐推广。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此外为防御侵袭,有些城市还设有“瓮城”,“马面”,城垛,战棚、城楼等设施。


南门四辅崇阶坊和远处的长春门城楼 《宁波旧影》哲夫编 宁波出版社


筑城有两种理念,一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礼制理念。《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渗透着中国儒家“礼制”的概念。《考工记》里规定城邑礼制为三等。一为奴隶制王国首都王城;次为诸侯封地国都诸侯城;三为“都”即宗室与卿大夫采邑。三级城邑,尊卑有序,大小有制。《左传》里有一个郑伯克段的故事,郑伯的弟弟共叔段阴谋叛乱,刚开始,就开始在建筑城池时表现了出来。郑伯的臣子中有一个叫祭仲的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用现在的话就是共叔段的行为已经越级。《论语》里也有关于越礼的行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是当时的一种宫廷乐舞,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中国的建筑是用土木写就的政治伦理学。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在《管子》一书里说城市规划要“因天才,就地利”、“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州十为都,都十为国。……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材,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管子·度地》)

宁波城即是两种理念的结晶,天人合一,择中,讲风水,宁波有,因地制宜宁波也有。


老江桥浮桥和远处的灵桥门


    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刺史韩察把州治从光溪迁到三江口,修建子城。对于子城文献记载寥寥无几。宝庆《四明志》载:“城四周围四百二十丈,环以水。”“长庆元年刺史(韩察)易县治为州,撤旧城,筑新城。设有东南西北四门。”

在子城筑好后,唐末刺史黄晟又筑了罗城。“罗城周围长二千五百二十七丈许,计一十八里。奉化江自南来限其东,慈溪江自西来限其北。西与南皆它山之水环之。唐末刺史黄晟所筑。唐乾宁五年(898年)明州刺史兴工构筑,据黄晟墓碑:“此郡先无罗城,郭民若野居。晟筑金汤壮其海峤,绝外寇窥觎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五代时“钱氏据有吴越,明为属郡,后且以子弟镇之,城郭增壮自此始矣”。

据宝庆《四明志》记载,在南宋之前开有十道城门:最北的永丰门,原称保丰门,紧依溪江,南宋开庆元年(1259)改称,又称“北门”,出城即可陆路通湾头,永丰渡过姚江、到庄桥、镇海,城门不远有堰坝、北廓庙,此门因城外建有“保丰碶”,北斗河和来自林村西塘河之水,必要时可泄入姚江,“民藉此之利,则丰年可保”,因此城门以碶名之为永丰门。沿着慈溪江(今称姚江)向东,沿江开有三道城门,即盐仓门(和义门)、渔浦门、达信门。后两道城门宋代已封闭,过江即称桃花渡。朝向奉化江开有四道门,自北向南为:东渡门(东门),门近三江口;沿江向南还有市舶务门(来安门)、灵桥门、鄞江门,其中鄞江门南宋时已闭,来安门仅有海外商舶来时开,后也闭废。在城西和城南分别有望京门(朝京门),又称西门,门对四明山,门内外建驿站、接官亭,门旁开有水门,大型船可通入城内。在城南的甬水门,又称长春门,也有水门与南塘河相通。北宋至南宋,明州城廓由历代官府和民间不断修缮。元兵进城后毁去罗城,此后仅留下子城。1356年元人为阻挡方国珍来攻,重筑罗城,开了六道城门,即东渡、灵桥、长春、望京、永丰、和义。

1920年开始到1931年,十几年的功夫把城墙都拆光了。改成环城马路,六个城门就是现在六条路的名字:和义门(和义路)、永丰门(永丰路)、望京门(望京路)、长春门(长春路)、东渡门(东渡路)、灵桥门(灵桥路)。


未加盖钟楼的鼓楼 19世纪70年代 包腊(英)相册


现在还有多少与城池有关的古迹呢,一是鼓楼,现存的建筑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1989年曾拨款对该楼进行修缮。二是华美医院,就是用那些城墙砖造的医院。三是千晋斋,一个叫马廉的学者,爱好收藏古砖,收了一些晋代的城墙砖,最后捐给了天一阁博物馆。护城河现在还在,就是海曙公园边上的北斗河。在和义路口有一个和义门瓮城遗址,城池的结构有个叫瓮城,或者叫月城,包围起来的,如果有敌人进来的话,可以瓮中捉鳖的。

还有宁波话有一个俗语叫“游六门”,是个贬义词,经常把那种不回家的人说成是“游六门”去了。在外面瞎逛不回家,这是一种意思。另外一种意思,就是传说中犯人示众要绕城转一圈,也叫“游六门”。

现在的城市格局基本是千年之前定下来的没有变,以鼓楼公园路镇明路为中轴线,左日湖,右月湖,环城一圈十八里。地图上看来像个鸭梨。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