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宁波外滩
走进江北岸,总要去逛逛宁波外滩。一到那里,就能看到大教堂、浙海关和英国领事馆等洋房。而100多年前的这一片地方,是宁波的十里洋场,也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见证。
100多年前的宁波外滩 来源:《宁波旧影》
一、宁波“外滩”的由来
描述方位的汉字,有“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和“里外上下”等。与“外”相对应的,必是“里”;有“外滩”,就有“里滩”。
上海的“外滩”,名头非常响亮。上海于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以后,上海人以“上海城厢”为主体,与之相近的大、小东门一带的江滩称为“里滩”。往外,英租界占据了南起洋泾浜,北至苏州河的黄浦江江滩,就称之为“外滩”。
宁波于1844年2月18日正式开埠以后,江北岸的甬江江滩也被称作为“外滩”(现在很多人称呼宁波外滩为“老外滩”,事实上这个提法并不准确)。道理是一样的,那么“里滩”在哪里呢?“里”和“外”总归是按主体的位置来确定的,毫无疑问这个主体就是“宁波城”。
宁波市档案馆馆藏的《原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档案(1843-1928)》中,有1867年1月10日英国驻宁波领事(署)佛礼赐(R. J. Forrest)写给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Sir R. Alcock)的信函,信中提到“宁波的外国租界(Foreign Settlement)江北岸岛(Island of Kam Po Ngan),占地约800英亩(about 800 acres),只有沿江的南岸滩和东岸滩(along the south and east banks of the river)建筑有房子。”1862年5月新开丢帅河后,江北岸四面环水,就成了“江北岸岛”。
佛礼赐的信中,对“江北岸岛”的“岸”用的是音译“Ngan”,对“沿江的南岸滩和东岸滩”用的是“bank”。“bank”在《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中作“河岸”“浅滩”“沙洲”解。在《宁波方言文献集成—华英字典》中,汉字“滩”的英文是“A sandbank”,“sand”意为“沙”。显然,“bank”指的就是“滩”。就“江北岸岛”而言,这里的“南岸滩和东岸滩”,也就是江北岸的“南滩和东滩”。
“南滩”是余姚江江滩,“东滩”是甬江江滩。依据“宁波城”主体的位置来确定,由里往外,这个靠近“宁波城”的江北岸“南滩”即余姚江江滩是“里滩”,那个从“宁波城”往外稍远的“东滩”即甬江江滩就是“外滩”。
《宁波旧影》刊出一张明信片,上面印有宁波外滩(The Bund in Ningpo)的照片。那为何这里的“外滩”又用了“Bund”一词呢?“Bund”来自印地语的“Bundh”,意为“堤岸”或“滩”。五口通商后随着英国人一起来的还有印度商人,当然是他们引入了“Bund”一词,意指“滩”或“外滩”。“bank”和“Bund”,都是外国人口中的“里滩”或“外滩”。
印有宁波外滩照片的明信片(1907年12月30日邮寄) 来源:《宁波旧影》
二、外国殖民者在江滩的活动
从唐朝开始,宁波就与日本人、朝鲜人以及东南亚等国商人,开展海上贸易往来。到了宋朝,宁波与泉州、广州并称为三大良港。
明清时期的海禁,让宁波公开的海上贸易几近停止。但暗地里仍有宁波人冒险进行海上走私贸易活动。1757年,清乾隆帝颁布“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的上谕,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2年8月29日,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宁波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那个船舶几百吨位的年代,宁波港可谓是天然良港。
100多年前的甬江入海口 来源:《宁波旧影》
兵舰商船从东海入口甬江,可直达江北岸的码头,江滩自然就成了殖民者们趋之若鹜的宝地。
宁波正式开埠时,英国驻宁波领事罗伯聃所租的用作英国领事馆馆舍的甬东十图土名鸣珂里的大房子,就在江北岸“里滩”。
三、外滩马路和“江塘官路”
宁波市档案馆馆藏的《原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档案(1843-1928)》中,有英国驻宁波领事罗伯聃与宁绍台道在1845年12月30日签订的租地合约。所谓的“租”,背后的本质却是西方殖民者的巧取豪夺。
英国人墓地租地合约 来源:宁波市档案馆
此地图名为“大英国人墓地之图”,图中地块的南偏东边界外的马路,路名标示为“江塘官路”,在“江塘官路”中文字上方注有洋文“Bund”意指“外滩”;在“江塘官路”中文字下方注有洋文“Ninbpo River”意指“甬江”;再往下注有中文“宁港”即指“宁波港”。由此可以确信,至少自1845年起,江北岸外滩马路的路名是“江塘官路”。
大英国人墓地之图 来源:宁波市档案馆
四、外滩的洋行洋人
宁波市档案馆馆藏的《原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档案(1843-1928)》中,有1865年3月31日在英国驻宁波领事馆召开的外国人会议记录,与会的有各国领事和洋行的洋人等。会议的其中一个议程,就是选举贝弗里奇(Beveridge)、伍德(J.W.Wood)、布朗(A.N.Brown)和里斯(W.Rees)为下一年的宁波工部局(Municipal Council)成员。
1867年1月10日,英国驻宁波领事(署)佛礼赐(R. J. Forrest)写给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Sir R. Alcock)的信函中提到,“宁波的外国租界江北岸岛,英国人在两三年前就已经购买了该岛的近一半土地,英国业主(British owners)在领事馆登记的土地地块数量为63块。”
“去年(1866年)登记的英国国籍居民为80人。其他国籍居民是,16名美国人,12名德国人,10名法国人和3名葡萄牙人。其中大部分是传教士,有一半人住在宁波城里。”
“另外,大约有10名国籍不明的男子,他们没有正经的工作。这些人没有固定的住所,主要受雇于走私团伙,通过走私鸦片谋生。”
“据地保(Tepaos)报告,外国租界的中国居民人数为8000人,我认为这个数字是可信的。”
随信函附上的有宁波英国领事馆土地地产登记表(List of Lots of Land registered at H. B. M. Consulate Ningpo),登记表载明地产号(Lot No.)、业主(Owner)、土地大小(Size)(亩、分、厘、毫)、土地上有无建筑物、中式房子或洋房,以及备注。
1909年外滩的浙海关稽查员宿舍楼 来源:《宁波旧影》
宁波市档案馆馆藏的《原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档案(1843-1928)》中,有一张1884年的宁波地图,图中的江北岸里滩和外滩上,标示有一些外国业主名。将该宁波地图和宁波英国领事馆土地地产登记表一起对照起来看,发现地图上的有些业主在土地地产登记表中赫然在列(假定这些土地在1866年至1884年之间没有易手)。同时参考1865年3月31日在英国驻宁波领事馆召开的外国人会议记录,可以确认江北岸里滩上有业主杰·哈德逊(J.Hudson)所建的洋房,此外他还持有在宁波城里的土地。
1884年宁波地图 来源:宁波市档案馆
江北岸外滩上从三江口往白沙方向,即从甬江上游往下游镇海方向,其中有几处字迹不够清晰,无法辨认。能够比较清楚可以辨认的依次有(1884年):大教堂等(R.C. Cathedral etc.)、英国教会(English Church)、台佛逊洋行(W.Davidson)、梅多士和阿贝医生诊所(Meadows)、瓦德曼(Wadman)、沙逊洋行(Sassoon)、美国驻宁波领事馆(U.S. Consulate)、英国驻宁波领事馆(H. B. M. Consulate)、浙海关(Customs)、英国领事官邸(British Consul Residence)、英国人墓地(English Cemetery)。
100多年前的宁波口岸码头 来源:《宁波旧影》
在土地地产登记表中(1866年)登记的业主英国领事馆(H. B. M. Consulate),土地上没有建筑。可知在1866年时,英国领事馆持有的土地上还没有建造房子,当时的英国领事馆馆舍仍然是里滩的甬东十图土名鸣珂里的大房子。这也可以从《龙廷洋大臣》一书里的“1868年宁波外国人聚居点示意图”中,得到印证。
宁波英国领事馆土地地产登记表 来源:宁波市档案馆
从地图(1884年)上看,以浙海关洋房作为参照物,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洋房的位置在浙海关洋房的上游,而英国领事官官邸洋房的位置在浙海关洋房的下游。
100多年前外滩的英国领事馆洋房 来源:《宁波旧影》
英国领事馆洋房旧址 蔡继承 摄
现在的宁波外滩上,标注为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洋房的,其位置是在浙海关洋房的下游。将现在外滩上标注为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洋房和浙海关洋房的相对地理位置,结合地图上标示的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洋房和浙海关洋房以及英国领事官官邸洋房的相对地理位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认为,现在外滩标注的原“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洋房,在1884年时,该洋房是“英国领事官官邸”。
1865年外滩的浙海关洋房 来源:《宁波旧影》
浙海关洋房旧址 蔡继承 摄
在宁波英国领事馆土地地产登记表(1866年)中登记的外籍业主还有:帕特里奇(Patridge)、派克(Parker)、哈德逊(Hudson)、教会团体(Church Missionaries)、哈特(W. Hart)、韦伯斯特(Webster)、科尔比(Kirby)、宝顺洋行(Dent)、赫尔和霍尔茨(Hull & Holtz)、斯科菲尔德(W. Scholefield)、里斯(Rees)、普赖斯(F. Price)、约翰斯汤姆(Johnstom)、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现在三江口一带的外滩洋房 蔡继承 摄
宁波怡和洋行的总行(Jardine Matheson & Co.)于1832年7月1日在广州成立,渣甸(Jardine)和马地臣(Matheson)是主要合伙人。取中文名“怡和”,意为“快乐融洽”,从事鸦片和茶叶等贸易。
宁波宝顺洋行的总行(Dent & Co.),由英国人约翰·颠地(John Dent)在广州创立。主要从事鸦片输入和转口贸易,也有输出茶叶和生丝至外洋的业务。
宝顺洋行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怡和洋行,两者的鸦片进口量和货船数量都不相上下。据称,宝顺洋行拥有当时最大的快艇“水妖”号。
宁波台佛逊洋行(Davidson),主要从事洋锡和煤、铁贸易。还有沙逊洋行(Sassoon)、伍德洋行(Wood)、摩西洋行(Moses)、杰克逊洋行(Jackson)、皇后宾馆(Queen’s Hotel),梅多士和阿贝医生诊所(Doctors Meadows and Abbe)等。由此可见,在1860年代至1880年代的外滩,已经有了众多洋行,以及洋宾馆和西医诊所等。
除了上述业主和家里的外国人,还有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法国驻宁波领事馆和美国驻宁波领事馆等各国领事馆的外国人,巡捕房的洋巡捕以及浙海关的外籍雇员。
昔日的“江塘官路”,成了今日的“外马路”。大教堂、浙海关和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洋房还在,而有些洋房已经消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告别了那段屈辱的历史,外滩也终于摆脱了殖民者的霸占。今日的宁波外滩,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肆林立,游人如织,已经成了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