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资源>宁波记忆>四明记忆
探寻石库门里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2-10-24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新马路,老底子曾贯穿了大半个宁波江北岸,于1912年铺筑完成。最初为泥质碎石路,1931年改建成为宁波市的一条水泥面马路,长910米。1984年至1986年间,向西延伸,改为沥青水泥路,路长至1637米,东南起人民路,西至槐树路,并与西草马路十字相交。新马路可以说是宁波历史上第一条水泥马路,这也是“新马路”路名中“新”字的来历。

 

老宅旁的新马路路牌 周海奇 摄(下同)

一、历史街区
  民国时期,江北岸的宁波帮鼎盛,纷纷在江北岸码头附近置业。虽然商人接触西方文化较早,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依旧根深蒂固,所以他们宅子的主体具有浓厚的江南传统民居特征,但在布局上参照了西方联排式住宅,因此带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被称为“连体的江南民居”。此类建筑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为石库门。
  
新马路上的石库门建筑
  整条新马路上,拥有众多的洋房及石库门建筑,如今路两侧还留有多处文保单位、文保点以及历史建筑,是名副其实的历史街区。

 

新马路一带的建筑

二、老街老宅
  这条老街上坐落着诸如“范宅”“包宅”“姚宅”等众多历史建筑,另外多处石库门民居建筑群的风格各不相同,颇具历史研究价值。

 

新马路范宅
  范宅位于新马路12号,这里是石库门式近代建筑。大门朝南,其上有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几何装饰图案。主楼高二层,屋面采用小青瓦硬山式,梁架为近代西式木构架,山墙为混水砖墙,还开有多扇西式木窗。范宅大约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主人是民国时期的范逊禅先生,据说他还是天一阁范钦的后人。  

 

陈振濂书学馆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陈振濂书学馆,经常会展出一些书画鉴藏,平添了几分艺术气息。 

 

新马路包宅
  包宅位于新马路36弄9号,是钢筋水泥和木结构相结合的楼房。包宅也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民居,是爱国人士包时墉先生在民国初期根据当时上海工部局的房屋图纸所建。整个造型在新马路历史建筑群里别具一格。  

 

新马路姚宅
  姚宅位于新马路21号,为一座三合院式的近代民居建筑。其大门位于朝新马路的左侧厢房,主楼面阔五间二弄,高二层,屋面采用小青瓦硬山式,梁架为穿斗式带前廊,廊柱方形,廊前有近代车木栏杆,栏杆图案用回纹,地面铺设青石板。宅后还有花园、马房等附属用房。据记载,原宅主人姚绍伦曾是洋行老板,其夫人包梅珍曾担任上海华盛烟草公司的董事长。  

 

新马路孙宅
  孙宅位于新马路22号,是一座西式洋房。屋面采用洋瓦硬山式,梁架为近代西式三角形木屋架,屋面上还开有天窗,主楼面阔三开间,有前廊,廊前为水泥栏杆,底层为水泥地坪,外墙为混水墙,其上有长方形等几何装饰图案。  

 

新马路徐宅
  徐宅位于江北区新马路25号,是一处民国时期典型“小木作”特色的三合院式二楼住宅。其主体建筑坐北朝南,西边新开的大门通过檐廊与尽头的圆洞门相望。主楼面阔五开间,进深五间,进深桁下花草雀替。楼梯、廊楼栏杆大量运用车木技术,二楼廊楼挂面形式新奇,雕饰精巧华丽。

 

三、董辅礽旧居
  董辅礽旧居位于新马路23号,这里是被誉为“一代经济学大师”的董辅礽的出生地。  

 

董辅礽旧居
  一楼的展厅,系统展示了董辅礽的一生;二楼还原了董辅礽曾经的书房。此外,在教育贡献主题展厅,有几十块四四方方的玻璃罩,里面放着很多老照片和学生的留字。  

 

旧居二楼还原了董辅礽的书房
  这里是民国时期砖木结构建筑,石质框架铁皮大门和两边涡卷纹牛腿装饰都证明了这一点。旧居入口朝北且紧邻新马路,外立面保持着最初的样子,经历岁月洗礼转化为满墙的黑白和斑驳。

 

四、相关遗址和纪念馆
  仁济医院旧址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新马路35号,是一座典型的民国时期三合院式的传统二楼住宅。整个建筑由主楼、厢房及南边的偏房组成。其主体坐西朝东,北临新马路,面阔五开间,进深五间,檐廊弧形挂落装饰,山墙清水青砖,墀头彩绘仍依稀可见。据资料记载,仁济医院是1932年创办的,后来逐渐成为省立医院的基础,并在宁波的医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仁济医院旧址
  浙东中学旧址位于新马路136号。为欧式石库门,门楼大门券形,上置钟楼,类似城墙式,砖混结构,西式风格。面宽20余米,三层楼。底层门庭并列着高大仿古罗马科林斯石柱,庄重雄伟,每根刻有直凹纹的大石柱撑着,门柱下石鼓都刻有细腻的花纹,顶拓为莲花状。  

 

浙东中学旧址
  浙东中学起源于由美国长老会麦嘉缔在1845年创办的“崇信义塾”,1923年和西大街真主堂创办的私塾“养正书院”合并为“四明中学”,1935年又与英国循道公会创办的私塾“斐迪中学”合并为“浙东中学”。1952年由国家接管,改私立为公立,定名为宁波市第四中学。2003年7月,宁波四中高中部迁入原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原宁波四中初中部与二十中学合并搬入四中校址,取名“三江中学”。2015年7月,泗洲路小学迁至浙东中学旧址。而今,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江北区中心学校在原址上拔地而起,续写新的篇章。  

 

“宁波市第四中学”的字样依稀可见
  甬曹铁路宁波车站纪念馆位于大庆南路与新马路交叉路口,为一幢按原样复建的民国特色五开间两层砖瓦房。  

 

甬曹铁路宁波车站纪念馆
  1914年,宁波历史上第一个火车站建成,甬曹铁路正式通车。这个火车站就坐落于当时的甬江北岸,宁波人熟知的“车站路”,它的名称就来源于当时的甬曹铁路宁波车站。作为浙东第一条交通大动脉的起点,宁波火车站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历史潮流,见证了宁波铁路运输从蒸汽时代进入高铁时代的飞速发展,在一代代宁波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特别的记忆。  

 

纪念馆前的火车
  馆内除了展示近代以来宁波铁路发展史以外,也会有一些书画作品的展示。  

 

纪念馆内的书画展示
  新马路,私藏了宁波这座城市太多的独家记忆。石库门里几度春秋,好像有说不完的故事和过去的时光。如今,它在周边现代建筑的衬托下也开始显得平淡,但那种历经百年后散发出来的老味道,却是无可替代的。

探寻石库门里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2-10-24 来源:
  新马路,老底子曾贯穿了大半个宁波江北岸,于1912年铺筑完成。最初为泥质碎石路,1931年改建成为宁波市的一条水泥面马路,长910米。1984年至1986年间,向西延伸,改为沥青水泥路,路长至1637米,东南起人民路,西至槐树路,并与西草马路十字相交。新马路可以说是宁波历史上第一条水泥马路,这也是“新马路”路名中“新”字的来历。

 

老宅旁的新马路路牌 周海奇 摄(下同)

一、历史街区
  民国时期,江北岸的宁波帮鼎盛,纷纷在江北岸码头附近置业。虽然商人接触西方文化较早,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依旧根深蒂固,所以他们宅子的主体具有浓厚的江南传统民居特征,但在布局上参照了西方联排式住宅,因此带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被称为“连体的江南民居”。此类建筑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为石库门。
  
新马路上的石库门建筑
  整条新马路上,拥有众多的洋房及石库门建筑,如今路两侧还留有多处文保单位、文保点以及历史建筑,是名副其实的历史街区。

 

新马路一带的建筑

二、老街老宅
  这条老街上坐落着诸如“范宅”“包宅”“姚宅”等众多历史建筑,另外多处石库门民居建筑群的风格各不相同,颇具历史研究价值。

 

新马路范宅
  范宅位于新马路12号,这里是石库门式近代建筑。大门朝南,其上有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几何装饰图案。主楼高二层,屋面采用小青瓦硬山式,梁架为近代西式木构架,山墙为混水砖墙,还开有多扇西式木窗。范宅大约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主人是民国时期的范逊禅先生,据说他还是天一阁范钦的后人。  

 

陈振濂书学馆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陈振濂书学馆,经常会展出一些书画鉴藏,平添了几分艺术气息。 

 

新马路包宅
  包宅位于新马路36弄9号,是钢筋水泥和木结构相结合的楼房。包宅也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民居,是爱国人士包时墉先生在民国初期根据当时上海工部局的房屋图纸所建。整个造型在新马路历史建筑群里别具一格。  

 

新马路姚宅
  姚宅位于新马路21号,为一座三合院式的近代民居建筑。其大门位于朝新马路的左侧厢房,主楼面阔五间二弄,高二层,屋面采用小青瓦硬山式,梁架为穿斗式带前廊,廊柱方形,廊前有近代车木栏杆,栏杆图案用回纹,地面铺设青石板。宅后还有花园、马房等附属用房。据记载,原宅主人姚绍伦曾是洋行老板,其夫人包梅珍曾担任上海华盛烟草公司的董事长。  

 

新马路孙宅
  孙宅位于新马路22号,是一座西式洋房。屋面采用洋瓦硬山式,梁架为近代西式三角形木屋架,屋面上还开有天窗,主楼面阔三开间,有前廊,廊前为水泥栏杆,底层为水泥地坪,外墙为混水墙,其上有长方形等几何装饰图案。  

 

新马路徐宅
  徐宅位于江北区新马路25号,是一处民国时期典型“小木作”特色的三合院式二楼住宅。其主体建筑坐北朝南,西边新开的大门通过檐廊与尽头的圆洞门相望。主楼面阔五开间,进深五间,进深桁下花草雀替。楼梯、廊楼栏杆大量运用车木技术,二楼廊楼挂面形式新奇,雕饰精巧华丽。

 

三、董辅礽旧居
  董辅礽旧居位于新马路23号,这里是被誉为“一代经济学大师”的董辅礽的出生地。  

 

董辅礽旧居
  一楼的展厅,系统展示了董辅礽的一生;二楼还原了董辅礽曾经的书房。此外,在教育贡献主题展厅,有几十块四四方方的玻璃罩,里面放着很多老照片和学生的留字。  

 

旧居二楼还原了董辅礽的书房
  这里是民国时期砖木结构建筑,石质框架铁皮大门和两边涡卷纹牛腿装饰都证明了这一点。旧居入口朝北且紧邻新马路,外立面保持着最初的样子,经历岁月洗礼转化为满墙的黑白和斑驳。

 

四、相关遗址和纪念馆
  仁济医院旧址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新马路35号,是一座典型的民国时期三合院式的传统二楼住宅。整个建筑由主楼、厢房及南边的偏房组成。其主体坐西朝东,北临新马路,面阔五开间,进深五间,檐廊弧形挂落装饰,山墙清水青砖,墀头彩绘仍依稀可见。据资料记载,仁济医院是1932年创办的,后来逐渐成为省立医院的基础,并在宁波的医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仁济医院旧址
  浙东中学旧址位于新马路136号。为欧式石库门,门楼大门券形,上置钟楼,类似城墙式,砖混结构,西式风格。面宽20余米,三层楼。底层门庭并列着高大仿古罗马科林斯石柱,庄重雄伟,每根刻有直凹纹的大石柱撑着,门柱下石鼓都刻有细腻的花纹,顶拓为莲花状。  

 

浙东中学旧址
  浙东中学起源于由美国长老会麦嘉缔在1845年创办的“崇信义塾”,1923年和西大街真主堂创办的私塾“养正书院”合并为“四明中学”,1935年又与英国循道公会创办的私塾“斐迪中学”合并为“浙东中学”。1952年由国家接管,改私立为公立,定名为宁波市第四中学。2003年7月,宁波四中高中部迁入原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原宁波四中初中部与二十中学合并搬入四中校址,取名“三江中学”。2015年7月,泗洲路小学迁至浙东中学旧址。而今,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江北区中心学校在原址上拔地而起,续写新的篇章。  

 

“宁波市第四中学”的字样依稀可见
  甬曹铁路宁波车站纪念馆位于大庆南路与新马路交叉路口,为一幢按原样复建的民国特色五开间两层砖瓦房。  

 

甬曹铁路宁波车站纪念馆
  1914年,宁波历史上第一个火车站建成,甬曹铁路正式通车。这个火车站就坐落于当时的甬江北岸,宁波人熟知的“车站路”,它的名称就来源于当时的甬曹铁路宁波车站。作为浙东第一条交通大动脉的起点,宁波火车站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历史潮流,见证了宁波铁路运输从蒸汽时代进入高铁时代的飞速发展,在一代代宁波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特别的记忆。  

 

纪念馆前的火车
  馆内除了展示近代以来宁波铁路发展史以外,也会有一些书画作品的展示。  

 

纪念馆内的书画展示
  新马路,私藏了宁波这座城市太多的独家记忆。石库门里几度春秋,好像有说不完的故事和过去的时光。如今,它在周边现代建筑的衬托下也开始显得平淡,但那种历经百年后散发出来的老味道,却是无可替代的。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