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资源>宁波记忆>四明记忆
抱珠楼的魅力
发布时间:2023-09-07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的抱珠楼,曾拥有数万卷藏书,甚至可以与“天一阁”“五桂楼”媲美。它始建于清代,是我国现存完好的私家藏书楼之一,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此外,它缘起著名作家冯骥才高祖从弟冯本怀,浓缩在时光里的记忆唤醒了文化的力量。  

 

抱珠楼 周海奇 摄(下同)

 

一、抱珠楼前世
  抱珠楼,坐标慈城镇民主路与始平路交叉口的东北侧,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与冯骥才祖居博物馆隔街相望。关于抱珠楼的名称由来,主要因为楼的北面是抱珠山。现在一般称为浮碧山,又名县山、伏鳖山、珠山等。原为慈溪城的县署之山,位于现在的慈城镇解放路与中华路交叉口。明朝王恂、冯元仲等文人均有诗赞,其中王恂诗中的“九龙环趋类九龙”“重铸新文改作溪”等句,不但道出了慈城古代的九龙形胜,也证实了“溪”改“谿”的县名历史。抱珠楼原为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高祖的从弟冯本怀所创建,具有相当珍贵的历史价值。  

 

现在的冯骥才祖居博物馆 
  冯氏是慈城望族。据《慈溪县志》记载,冯氏先祖汉末时从北方来句章为官,后三国时遭遇动乱,遂隐居于慈溪金川乡石神桥村(今慈城镇八字桥村)。慈城冯家世代从商重教,既以商养学,亦入仕报国,明清以后更是财丁两旺,支脉众多,在浙江形成“南浔刘家,慈溪冯家”的说法。 
  抱珠楼的创始人冯本怀,字慎旃,号酉卿,生卒年份已不可考,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举。中举后,他开始抄书、写书、刻书,同社会文化人士交往,收集了大量的善本和珍本,并精刻了当地的地方文献,一同归于楼中,让抱珠楼这个私人藏书楼一举成名。据相关考证,鼎盛时期抱珠楼的藏书曾经有数万卷,这个体量与慈城另一知名藏书楼醉经阁相当。除此之外,冯本怀还参与了一系列书籍的整理、刊刻工作。现藏南京图书馆的《溪上遗闻集录》《别录》道光年刻本的影印件,扉页上就标有“抱珠楼藏版”字样。
  冯本怀去世后,其后代子孙共同管理抱珠楼,此时开始书籍散失较为严重。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冯本怀的曾孙冯庆瑞先生把残存的藏书全部捐赠给了杭州的西泠印社。据知情人透露,西泠印社当时派来的管理员竹箩挑书,挑了好几天才全部挑完。可见即使是残存的藏书,规模也是非常浩大的。  

 

抱珠楼附近的前新屋冯家

 

二、抱珠楼今生
  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抱珠楼漂浮的书香已渐渐远去。失去了藏书,就仿佛失去了灵魂,加上年代久远,藏书楼已经老旧不堪。而在这一带长大的居民,也觉得这只是一座平平无奇的大宅子。直到2005年,慈城文化研究学者和冯氏后人几经考究,才确认这便是除却“天一阁”和“五桂楼”,宁波至今仍保存完整的第三处藏书楼。这座宝藏藏书楼,终于再次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
  2018年,抱珠楼复兴计划启动;2021年10月,抱珠楼修缮一新,此外还新建了浮碧书库、不言亭、众妙新楼等建筑,老建筑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2022年7月23日,抱珠楼正式重启对外开放。  

 

众妙新楼内的图书馆
  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集合古朴与现代元素的阅读胜地。修缮后的抱珠楼共有4幢主体建筑,包括抱珠楼本体、始平路4号冯氏故居(本怀明阁),众妙新楼(螺旋藻井四面亭)、恒温恒湿藏书库。  

 

抱珠楼本体

 

 

本怀明阁
  另外,还新建了一个木构出入口(致知门)和一个木构凉亭(不言亭)。如今在抱珠楼走上一圈,能感受到这里透露出的雅致的书卷气息。木梁雕刻和马头墙也在讲述着这里的厚重历史。

 

致知门

 

不言亭
  焕新后的藏书楼,既融入传统木构文化元素,又增设现代建筑空间,集公共藏书阅读、文化艺术互动、学术研讨、公益活动等为一体。最近一段时间,就有一场慈城古建筑文化展在里面举行。除了古建筑的相关介绍以外,还有不少老物件展出。  

 

古建筑文化展上的展品

 

三、抱珠楼与冯骥才
  抱珠楼的复兴,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冯骥才先生。冯骥才先生对抱珠楼一直非常关注和关心。2006年,江北区文联成立,冯骥才先生作为慈城的文化名人寻访故里时,曾建议将抱珠楼建成书院的形式。2018年抱珠楼复兴计划启动,设计方案也请冯骥才先生过目并得到高度认可。
  抱珠楼重启之时,冯骥才先生以视频形式,发起主题为“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的倡议。他倡议社会各界爱书人士都能积极参与到抱珠楼读书共建的活动中,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民族文化自省与自信的力量,让终生学习、毕生阅读成为这个时代共同的习惯和风尚。

  今日,这座百年藏书楼文翰荟萃、群芳竞秀。这颗曾经的蒙尘遗珠如今正开始重现光辉。宁波抱珠楼不仅是冯氏祖先留给其后代子孙的遗产,也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抱珠楼的魅力
发布时间:2023-09-07 来源:
  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的抱珠楼,曾拥有数万卷藏书,甚至可以与“天一阁”“五桂楼”媲美。它始建于清代,是我国现存完好的私家藏书楼之一,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此外,它缘起著名作家冯骥才高祖从弟冯本怀,浓缩在时光里的记忆唤醒了文化的力量。  

 

抱珠楼 周海奇 摄(下同)

 

一、抱珠楼前世
  抱珠楼,坐标慈城镇民主路与始平路交叉口的东北侧,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与冯骥才祖居博物馆隔街相望。关于抱珠楼的名称由来,主要因为楼的北面是抱珠山。现在一般称为浮碧山,又名县山、伏鳖山、珠山等。原为慈溪城的县署之山,位于现在的慈城镇解放路与中华路交叉口。明朝王恂、冯元仲等文人均有诗赞,其中王恂诗中的“九龙环趋类九龙”“重铸新文改作溪”等句,不但道出了慈城古代的九龙形胜,也证实了“溪”改“谿”的县名历史。抱珠楼原为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高祖的从弟冯本怀所创建,具有相当珍贵的历史价值。  

 

现在的冯骥才祖居博物馆 
  冯氏是慈城望族。据《慈溪县志》记载,冯氏先祖汉末时从北方来句章为官,后三国时遭遇动乱,遂隐居于慈溪金川乡石神桥村(今慈城镇八字桥村)。慈城冯家世代从商重教,既以商养学,亦入仕报国,明清以后更是财丁两旺,支脉众多,在浙江形成“南浔刘家,慈溪冯家”的说法。 
  抱珠楼的创始人冯本怀,字慎旃,号酉卿,生卒年份已不可考,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举。中举后,他开始抄书、写书、刻书,同社会文化人士交往,收集了大量的善本和珍本,并精刻了当地的地方文献,一同归于楼中,让抱珠楼这个私人藏书楼一举成名。据相关考证,鼎盛时期抱珠楼的藏书曾经有数万卷,这个体量与慈城另一知名藏书楼醉经阁相当。除此之外,冯本怀还参与了一系列书籍的整理、刊刻工作。现藏南京图书馆的《溪上遗闻集录》《别录》道光年刻本的影印件,扉页上就标有“抱珠楼藏版”字样。
  冯本怀去世后,其后代子孙共同管理抱珠楼,此时开始书籍散失较为严重。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冯本怀的曾孙冯庆瑞先生把残存的藏书全部捐赠给了杭州的西泠印社。据知情人透露,西泠印社当时派来的管理员竹箩挑书,挑了好几天才全部挑完。可见即使是残存的藏书,规模也是非常浩大的。  

 

抱珠楼附近的前新屋冯家

 

二、抱珠楼今生
  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抱珠楼漂浮的书香已渐渐远去。失去了藏书,就仿佛失去了灵魂,加上年代久远,藏书楼已经老旧不堪。而在这一带长大的居民,也觉得这只是一座平平无奇的大宅子。直到2005年,慈城文化研究学者和冯氏后人几经考究,才确认这便是除却“天一阁”和“五桂楼”,宁波至今仍保存完整的第三处藏书楼。这座宝藏藏书楼,终于再次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
  2018年,抱珠楼复兴计划启动;2021年10月,抱珠楼修缮一新,此外还新建了浮碧书库、不言亭、众妙新楼等建筑,老建筑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2022年7月23日,抱珠楼正式重启对外开放。  

 

众妙新楼内的图书馆
  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集合古朴与现代元素的阅读胜地。修缮后的抱珠楼共有4幢主体建筑,包括抱珠楼本体、始平路4号冯氏故居(本怀明阁),众妙新楼(螺旋藻井四面亭)、恒温恒湿藏书库。  

 

抱珠楼本体

 

 

本怀明阁
  另外,还新建了一个木构出入口(致知门)和一个木构凉亭(不言亭)。如今在抱珠楼走上一圈,能感受到这里透露出的雅致的书卷气息。木梁雕刻和马头墙也在讲述着这里的厚重历史。

 

致知门

 

不言亭
  焕新后的藏书楼,既融入传统木构文化元素,又增设现代建筑空间,集公共藏书阅读、文化艺术互动、学术研讨、公益活动等为一体。最近一段时间,就有一场慈城古建筑文化展在里面举行。除了古建筑的相关介绍以外,还有不少老物件展出。  

 

古建筑文化展上的展品

 

三、抱珠楼与冯骥才
  抱珠楼的复兴,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冯骥才先生。冯骥才先生对抱珠楼一直非常关注和关心。2006年,江北区文联成立,冯骥才先生作为慈城的文化名人寻访故里时,曾建议将抱珠楼建成书院的形式。2018年抱珠楼复兴计划启动,设计方案也请冯骥才先生过目并得到高度认可。
  抱珠楼重启之时,冯骥才先生以视频形式,发起主题为“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的倡议。他倡议社会各界爱书人士都能积极参与到抱珠楼读书共建的活动中,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民族文化自省与自信的力量,让终生学习、毕生阅读成为这个时代共同的习惯和风尚。

  今日,这座百年藏书楼文翰荟萃、群芳竞秀。这颗曾经的蒙尘遗珠如今正开始重现光辉。宁波抱珠楼不仅是冯氏祖先留给其后代子孙的遗产,也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