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资源>宁波记忆>甬城风光
它山堰,千年不老守护四明大地!
发布时间:2020-08-24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宁波,是一座由水孕育的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唐代以前,这里“溪通大江,朝汐上下”,鄞江人民深受水旱之苦。当鄞江江水与海潮接,咸不可溉田,更不可饮用,每到洪水季节,便泛滥成灾,旱季则河溪干涸。直到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河面上横亘了一道坝堰,水患从此远离。这道浅浅的石梁就是千年古堰,它(tuō)山堰。

 

它山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为宁波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千年它山堰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还有另一个身份:宁波市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县令王元暐定堰址、谋规划,纠工兴建。苦历三年,垒石成堰。从此“七分之地,皆赖灌溉”。它的建成,使曾经的鄞西平原成为浙东重要的产粮区,明州城(唐代宁波称明州)因此由鄞江小溪迁址至今日三江口,宁波城市格局由此形成。

王立宣 摄

 

它山堰水利工程位于奉化江支流鄞江上,包括了渠首枢纽、渠系工程和灌排控制工程及灌渠调蓄工程。

它山堰是阻咸引淡的渠首工程。断截鄞江,上游樟溪水经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经洞桥、横涨、北渡、栎社、石碶、段塘经南城甬水门,注入日、月二湖(日湖已湮没),复经支渠脉络,供城市之需;一路北入小溪港至梅园、蜃蛟。两路水经支脉分流贯通鄞西平原诸港,灌溉七乡农田数千顷(今受益农田24万亩)。堰设计周详,结构奇特,建造精密。

涝时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时七分入溪、三分入江。内外河间、南塘河下游,筑乌金、积渎、行春三碶以启闭蓄泄。

王立宣 摄

 

王立宣 摄

 

王立宣 摄

古堰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却没有被岁月损毁。堰身设计颇具现代科学原理,堰身由巨石条层层堆积,长113.7米,宽4.8米,高约5米,落成后即化水害为水利。

经水利考证发现,它是我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其坝底倾向上游,倾角为5度,这一倾斜度使坝体水平抗滑稳定性提高一倍。基础采用木桩及土石回填,坝下条石护坦防冲消能,坝上游一侧回填粘土防渗、上侧铺砌条石护堰。条石上刻有花纹,原因是:“以前洪水来袭,先民们从它山堰的一侧步行到另一侧,每次走堰面时,最怕被堰面上的江水冲走,后来附近的先民就在堰面的条石上凿刻不规则的纹路,以起到防滑作用。”许多设计原理是20世纪才发现的,因此它山堰堪称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后人为纪念它山堰的始创者,在一旁的它山上建了它山庙以纪念王元暐的功绩。每当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当地人会举办它山庙会。它山庙因筑它山堰而建。头进为庙门,门设三道,上有贴金横额一块,书有“它山遗德庙”字样。

赵红涛 摄

 

如今,它山堰的蓄水、供水作用虽被皎口水库、周公宅水库所替代,但它的阻咸、引流、泄洪功能无法替代,它还在默默地为宁波人民作贡献。先人的智慧和毅力,值得后代不断学习和传颂。鄞江镇已荣获“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的每一条河、每一座古桥、每一栋古宅、每一棵古树,都被列入了保护中。千年堰坝,将与村庄一起,再次绽放属于它的光彩。


它山堰,千年不老守护四明大地!
发布时间:2020-08-24 来源:

宁波,是一座由水孕育的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唐代以前,这里“溪通大江,朝汐上下”,鄞江人民深受水旱之苦。当鄞江江水与海潮接,咸不可溉田,更不可饮用,每到洪水季节,便泛滥成灾,旱季则河溪干涸。直到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河面上横亘了一道坝堰,水患从此远离。这道浅浅的石梁就是千年古堰,它(tuō)山堰。

 

它山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为宁波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千年它山堰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还有另一个身份:宁波市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县令王元暐定堰址、谋规划,纠工兴建。苦历三年,垒石成堰。从此“七分之地,皆赖灌溉”。它的建成,使曾经的鄞西平原成为浙东重要的产粮区,明州城(唐代宁波称明州)因此由鄞江小溪迁址至今日三江口,宁波城市格局由此形成。

王立宣 摄

 

它山堰水利工程位于奉化江支流鄞江上,包括了渠首枢纽、渠系工程和灌排控制工程及灌渠调蓄工程。

它山堰是阻咸引淡的渠首工程。断截鄞江,上游樟溪水经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经洞桥、横涨、北渡、栎社、石碶、段塘经南城甬水门,注入日、月二湖(日湖已湮没),复经支渠脉络,供城市之需;一路北入小溪港至梅园、蜃蛟。两路水经支脉分流贯通鄞西平原诸港,灌溉七乡农田数千顷(今受益农田24万亩)。堰设计周详,结构奇特,建造精密。

涝时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时七分入溪、三分入江。内外河间、南塘河下游,筑乌金、积渎、行春三碶以启闭蓄泄。

王立宣 摄

 

王立宣 摄

 

王立宣 摄

古堰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却没有被岁月损毁。堰身设计颇具现代科学原理,堰身由巨石条层层堆积,长113.7米,宽4.8米,高约5米,落成后即化水害为水利。

经水利考证发现,它是我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其坝底倾向上游,倾角为5度,这一倾斜度使坝体水平抗滑稳定性提高一倍。基础采用木桩及土石回填,坝下条石护坦防冲消能,坝上游一侧回填粘土防渗、上侧铺砌条石护堰。条石上刻有花纹,原因是:“以前洪水来袭,先民们从它山堰的一侧步行到另一侧,每次走堰面时,最怕被堰面上的江水冲走,后来附近的先民就在堰面的条石上凿刻不规则的纹路,以起到防滑作用。”许多设计原理是20世纪才发现的,因此它山堰堪称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后人为纪念它山堰的始创者,在一旁的它山上建了它山庙以纪念王元暐的功绩。每当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当地人会举办它山庙会。它山庙因筑它山堰而建。头进为庙门,门设三道,上有贴金横额一块,书有“它山遗德庙”字样。

赵红涛 摄

 

如今,它山堰的蓄水、供水作用虽被皎口水库、周公宅水库所替代,但它的阻咸、引流、泄洪功能无法替代,它还在默默地为宁波人民作贡献。先人的智慧和毅力,值得后代不断学习和传颂。鄞江镇已荣获“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的每一条河、每一座古桥、每一栋古宅、每一棵古树,都被列入了保护中。千年堰坝,将与村庄一起,再次绽放属于它的光彩。


宁波市档案局、宁波市档案馆主办
宁波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承办

地址:(正大门)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69号
备案编号:浙ICP备0506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