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为祭祀之日,前后三天,故称扫墓,又称墓祭或墓祀。《论衡·四讳》:“古礼庙祭,今俗墓祀”。阳春三月,蛰居了一冬的人们。多到郊外踏青兼扫墓,故演成了上坟日。
旧俗清明前夕,按例要在坟上压一些土,谓之“淋坟”。大户人家上坟,由各房轮流主持。轮到者称上当年坟,而一切开销,均从祭产收入中支付。祭祀有礼生司仪,男的穿长衫,女的系裙,先祀后土(在墓的左侧),后祭先人。祭品有整方的猪肉、羊肉、全鸡、全鹅、活鱼,也有用混猪混羊(杀白的全猪全羊)的,祭后按人丁分发。主祭者为值年的长辈,要读祭文(每年不变)。拜时有鼓乐伴奏,好事者仿唢呐之声为“老的拜过小的拜,小的拜过老的拜”。
祭时,还要向围观者分馒头或烧饼。普通人家也有轮流上坟,但祭祀没有如此讲究。祭希则不外乎白斩鹅肉、毛笋煮肉和小炒之类。祭菜一般在前一天备好,上坟时,只需在船内烧一餐小火炉饭。贫穷人家更简单,祭物只有芽豆、烧纸豆腐干(将豆腐干斜切数刀,每刀只切到豆腐干的一半厚,翻过来交叉斜切如前,在油里一炸,即成烧纸状的豆腐干)等。上罢坟,要在坟顶上压一些烧纸,以示墓主有儿有孙,并非无主荒坟。中午开饭时,先给坟亲送去一壶酒,几碗菜及管坟赏钱,方可动筷。
此外,清明节又有将杨柳枝插在屋檐瓦下和门户上的习俗。妇女还将柳枝插在鬃发上,小孩还要戴柳枝编的帽子,说是“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头”。